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同海:汉画像所见农业生产技术之进步

(2009-06-10 20:12:48)
标签:

汉代

画像石

农业

淮海

山东

齐民要术

洛阳

板桥

文化

分类: 【网贝记】

资料来源:《农业考古》2009年第1

王同海:汉画像所见农业生产技术之进步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府重视农业,农业迅速的恢复并发展起来,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汉画像石、砖就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内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

    汉画像石、砖是附在建筑、墓穴壁画和楣楹碑阙上的装饰性艺术品,大体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流行于东汉。它是一种以石、砖为地,以刀为笔的艺术作品,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表现手法具有较高的写实性,同时它又是很好的历史考古资料。历史工作者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宝贵的历史信息。

鉴于目前汉代画像砖石发现的实际情况,笔者想就有于描绘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题材的画像砖、石,作一简单的考察论述。

 

一、耕田技术的进步

 

    下表选自郭世玉先生的《淮海地区牛耕画像石与汉代耦犁二牛三人问题的探讨》一文,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牛耕技术的进步,西汉晚期普遍采用了二牛抬杠式,即所谓耦犁,是只有一根长辕,辕端装衡,衡下用轭驾两头牛,二牛抬杠,共挽一犁,一人扶犁,一人牵牛,一人压辕(二牛三人)。江苏泗洪画像为我们展示了具体的情形。进入东汉以后就出现了二牛二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节省了劳动力,也节省了畜力,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江苏睢宁画像砖石则为二牛一人式,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二牛奋力向前,犁上设犁箭以调节深浅,犁头呈等边三角形,一儿童提篮随墒撒播种子。山东邹城画像为二牛一人,二牛抬杠,两耕牛拉犁,一农夫在后扶犁耕地。犁头呈等腰三角形,中间稍隆起;犁梢和犁床由一根弯木制成;山东滕县画像则为一牛一马拉犁,表明汉代马、牛同为牲畜动力,马耕与牛耕是并存的。一牛二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则分别见于山东滕县画像和陕西绥德画像,套牛的方式应是采用两股绳索在一根衡木上牵引,由于木犁辕的两旁加了系带,加强了对牛的控制力,使一牛挽犁成为可能。这种挽犁方式比早期普遍使用的单长辕的“二牛抬杠式”更为方便,效率也更高。这种单牛曳犁的技术可能还与犁的结构有关。汉代牛耕使用的是长直辕犁,犁的结构一般由铧、床、栓、辕、梢、箭等部件构成,铧呈等腰三角形,是铁铸的发土利器;犁前接长辕,辕首置横木为轭,轭压两牛颈上。从山东枣庄水泉镇画像的农耕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犁床前端不但安装有铧头,还配置有犁壁。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的重大发展,可直接起到深耕、翻土、碎土、起垅作亩的作用。牛耕的推广是农耕动力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犁耕提供了动力来源。二者相辅相成,对提高汉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二、土地整平技术的提高

 

    整地农具或称耙平器。整地之目的在于碎土块、平高低、除杂草、掩肥料,以便播种和作物生长。汉代整地的农器主要是铁耙和耱两种。

    耙主要是用于碎土、起土的工具,横向装柄,功用如镢,常见二齿、三齿,山东、江苏、河南、河北、福建等地有发现,也有人将其归人钁()类,称多齿钁()。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出土的小件农具中,有双齿耙(报告称双齿镢)8件,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双齿、三齿耙,福建崇安汉城出土五齿耙。耙的大量使用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反映。战国时期用来击碎土块、平整地面的农具是胥,文献常见耕胥连言,说明胥是与耕紧密相联的工序。胥是一种带长柄的大木捶,汉代继续使用胥,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了持胥俑。

山东省图书馆藏滕县黄家岭汉画像石与江苏泗洪重岗出土汉画像石耕作图中,出现了糖的形象,画像上牛后拖带的新式农具耱地器是一根中间安有长木辕的圆形粗木棍,用来将翻耕的土块耱碎,这些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耱地资料。耱,《齐民要术》称“耢”,是破碎土块和平整土地农具。耙耱农具为木质,呈长方形,具有两种功能:一面安装有铁齿,可以破碎深层卧垡和大块坷拉;另一面较平整,可以埋压种子,平整土地。这种耕耙耱一体技术,非常适宜中国北方旱作农业。

 

三、播种技术的提高

 

耧车是汉代的一大发明,这种畜力条播器就是中国早期的播种机,称耧犁,也叫三角耧,能同时播种三行,一人一牛,一天可以播种一顷,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这是我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释名·释器》称之为。东汉崔寔《政论》曰:“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日种一顷。”山西平陆枣园村新莽时期墓中发现一幅耧播图,用一牛挽三脚耧车,一播三行。耧足或耧桦是耧车上的关键件,辽宁辽阳、陕西富平、北京清河等地发现西汉铁耧足,河南、湖北等地发现汉代耧足范。

 

四、灌溉技术的提高

 

汉代水井和井的模型都有大量发现。西汉中期以后,水井模型成为仓、灶、井组合中的重要成员,是墓葬中的常见之物。从附属的部件分析,有些井明显系灌溉用井,如《洛阳烧沟汉墓》收录水井模型件,且多有井架、护辘、陶水斗和长方形水槽等,带有管道、水槽的井可能与灌溉有关。河南泌阳板桥和洛阳汉河南县城发现的东汉砖井旁还附有陶管道或砖砌的下水道。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陶庄园中有一井并设有水沟可以灌溉。西汉时期的井为土井、陶管井。东汉除陶管井外出现小砖井。汲水和灌溉的用具除了护辘、水斗、水槽、管道等,较多地利用桔槔,桔槔图在汉画像石上发现较多。带有井架的井,架的上方往往缚一滑轮。汉代在灌溉田地技术上较之战国时期的“抱瓮出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汉人使用的肥料肥田

 

两汉时期的人们十分重视搜集人粪尿,猪、马等牲畜肥料。汉人的厕所往往与猪圈连为一体方便粪便收集,借以增加地力、提高田地单位面积产量。江苏睢宁出土汉画牛耕图的田畴边上就有运送堆肥的牛车,山东滕县龙阳店的画像上刻有一人持钩铲、簸箕在马后面打扫粪便,陕西米脂、绥德也有多处刻画了拾粪积肥的现象。这些粪便经过收拢,沤肥发酵,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是保证农作物茁壮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

    (1)宋光麟:《西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J)。《考古》,1976年第1期。

(2)夏亨廉、林正同:《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杨振红:《两汉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推广》(J)。《农业考古》,19881期。

(5)中国农业博物馆:《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J)。《中国农史》,1996(2)

(7)李锦山:《鲁南汉画像石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9)郑先兴:《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