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海:汉画像所见农业生产技术之进步

标签:
汉代画像石农业淮海山东齐民要术洛阳板桥文化 |
分类: 【网贝记】 |
资料来源:《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
鉴于目前汉代画像砖石发现的实际情况,笔者想就有于描绘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题材的画像砖、石,作一简单的考察论述。
一、耕田技术的进步
二、土地整平技术的提高
山东省图书馆藏滕县黄家岭汉画像石与江苏泗洪重岗出土汉画像石耕作图中,出现了糖的形象,画像上牛后拖带的新式农具耱地器是一根中间安有长木辕的圆形粗木棍,用来将翻耕的土块耱碎,这些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耱地资料。耱,《齐民要术》称“耢”,是破碎土块和平整土地农具。耙耱农具为木质,呈长方形,具有两种功能:一面安装有铁齿,可以破碎深层卧垡和大块坷拉;另一面较平整,可以埋压种子,平整土地。这种耕耙耱一体技术,非常适宜中国北方旱作农业。
三、播种技术的提高
耧车是汉代的一大发明,这种畜力条播器就是中国早期的播种机,称耧犁,也叫三角耧,能同时播种三行,一人一牛,一天可以播种一顷,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这是我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释名·释器》称之为“耩”。东汉崔寔《政论》曰:“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日种一顷。”山西平陆枣园村新莽时期墓中发现一幅耧播图,用一牛挽三脚耧车,一播三行。耧足或耧桦是耧车上的关键件,辽宁辽阳、陕西富平、北京清河等地发现西汉铁耧足,河南、湖北等地发现汉代耧足范。
四、灌溉技术的提高
汉代水井和井的模型都有大量发现。西汉中期以后,水井模型成为仓、灶、井组合中的重要成员,是墓葬中的常见之物。从附属的部件分析,有些井明显系灌溉用井,如《洛阳烧沟汉墓》收录水井模型件,且多有井架、护辘、陶水斗和长方形水槽等,带有管道、水槽的井可能与灌溉有关。河南泌阳板桥和洛阳汉河南县城发现的东汉砖井旁还附有陶管道或砖砌的下水道。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陶庄园中有一井并设有水沟可以灌溉。西汉时期的井为土井、陶管井。东汉除陶管井外出现小砖井。汲水和灌溉的用具除了护辘、水斗、水槽、管道等,较多地利用桔槔,桔槔图在汉画像石上发现较多。带有井架的井,架的上方往往缚一滑轮。汉代在灌溉田地技术上较之战国时期的“抱瓮出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汉人使用的肥料肥田
两汉时期的人们十分重视搜集人粪尿,猪、马等牲畜肥料。汉人的厕所往往与猪圈连为一体方便粪便收集,借以增加地力、提高田地单位面积产量。江苏睢宁出土汉画牛耕图的田畴边上就有运送堆肥的牛车,山东滕县龙阳店的画像上刻有一人持钩铲、簸箕在马后面打扫粪便,陕西米脂、绥德也有多处刻画了拾粪积肥的现象。这些粪便经过收拢,沤肥发酵,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是保证农作物茁壮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
(2)夏亨廉、林正同:《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杨振红:《两汉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推广》(J)。《农业考古》,1988年1期。
(5)中国农业博物馆:《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J)。《中国农史》,1996(2)。
(7)李锦山:《鲁南汉画像石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9)郑先兴:《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