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那志良的《我与故宫五十年》

(2009-06-05 15:41:32)
标签:

那志良

故宫

博物院

英国

河南

溥仪

台北故宫

纪录片

日本

三希堂

档案

文化

分类: 【玉面书生】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初期,苦难的中国大地上正在饱经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而在这个你争我夺得时代里面,中国文化也受到了肆虐的侵袭。孔老二被踩死在中华大地上,但边塞黄沙之中的古简遗书却成了列强的奇货,弹丸之地的日本也开始了疯狂的掠夺。中国,十九世纪,最黑的一页。

    故宫博物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用那老的话说这是保护中华文明的一个举措,应该这么评价,至少应该肯定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的贡献。但我认为,草草创立的故宫博物院还有一种当年知识分子仇视清廷的情感,因此书中对溥仪的看法就很偏激,虽然寥寥几句,但也足见当时人们的心态,即便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愤愤然。纠缠在北洋军阀的战火中,就注定了草创的故宫博物院也命途多舛,博物院在国民政府中的兴废之议,加上日本日益逼近的战火,故宫博物院面临着出生以来的一次抉择,于是,宫中精萃及中央博物馆、中央图书馆及河南博物馆、安徽图书馆等多家单位的文物古籍星火南运。没有人知道这个抉择是否正确,只有一个想法那是一致的——保护好这份遗产。南运中的辗转反侧,硝烟弥漫,都可以窥见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呵护,从对木箱材质、棉花质地的选择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对文物的珍爱。

    但我有一点始终不能明白,在故宫文物颠沛流离的几年中,故宫竟然还有心情去英国、苏联等地展览,用那老的话,这是宣传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政绩。可是我们却不难发现,只要是故宫文物存放过的地方,文物前脚走,日本的飞机后脚就跟上了,狂轰乱炸一番,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多半是故宫文物举动太过招摇,既然是非常时刻,保护当时第一位的,宣传只是其次,而这种盲目宣传,万一晚一步岂不是悔之晚矣了么?到那时候,请问该说你是历史的功臣呢,还是历史的罪人呢?并且从书中看,那老等很爱旅行,去英国参加展览,也不忘在欧洲小逛一番,简直都是很奇怪的举动。

    但老一辈对故宫文物的深情还是应该肯定的,记得之前看纪录片《台北故宫》时,有护送文物进台的庄严老人临终眼望窗外说出“北平”二字的一个镜头,也正如那老所言,没有谁知道会在台湾待这么久,就认为像之前一样只是来避难的,过阵子就走了。可是这次却成了最终的归宿,一道浅浅的海峡,让本为同根而生的两个故宫久久的深情对望,我想那些护送文物进台的工作人员都是这样的感受。月圆了,可是三希堂的三件法书却分居两地,它们曾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可是在团圆却不知是何年何月,心情自然可以想象。

    其实,看那老的这本书,我是冲着对当年文物南迁的保护措施看的,感受一下当年国民对文物的那种百倍的呵护。当然入台的还有很多档案,它们属于“文献类”。我是喜欢文献这个类别,尽管我没能从中找到关于文献类整理的具体内容、方法,可能与那老主要负责玉器等器物部文物有关。今天档案界又开始提文献这个词,把档案纳入到一个大文献的视野之下,以武汉大学的周耀林副教授为代表,我觉得这很好,并非模糊档案的特性,而是使之能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重生。记得“春风秋水”曾经发过一篇《档案学,你到底属于谁》的博文,其实这不正是现今档案学的尴尬么?档案学原本就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学科了,就像我们的一只手指头一样,有特色吧,肯定的,你说是个手指头谁跟谁一样啊?都与众不同。可这只手指能脱离这个集体么?又能脱离手还有我们的肢体么?不能,这种与别的学科有着太多纠缠的学科设置,倒不如给它一个更大的平台,重新审视这个学科,可能不失为一件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