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高考1977到09高考

(2009-05-30 20:43:09)
标签:

孙海英

王学兵

高考1977

高考

山东

河南

广东

民工

大学生

招聘会

教育

分类: 【娱乐记】

    刚刚看完了王学兵、孙海英主演的《高考1977》,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从一个小小的三分场为我们展示了恢复高考时的举国振奋。像王学兵的那句台词一样:“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得多。我觉得这话说到了根上,他把知识还给了人们,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去完成被物质无知所耽误的时间,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很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已被荒芜了十一年的中国觉醒了,这是一个上世纪最为令人兴奋的消息,春风拂过那一个个受伤的心,当关爱来临了,还恍然在梦。

    转瞬间,恢复高考已经三十二个年头了。眼下2009年的高考有已在即了。可是三十年的光景,似乎一切都在改变,连高考带给人们的惊喜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在升温,而是在降温。这两天各省的高考参加人数统计工作备受人们关注,山东、河南等全省除广州极个别省份参加高考人数上升或基本持平外,其他的都在下降,尤其是高考大省的山东、河南等地,下降幅度甚至达到10%。记得五年我高考的那个时候,恰赶上河南第一年文理小综合,文科生与理科生对半各30多万,人海如潮。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高考似乎还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坎儿,父母们还抱着通过高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依然是他们的美好憧憬。可时至今日,下降的高考人数不正是在告诉我们高考在我们心中的变化么?

    在网上认识一个念初中的网友,学习很好,很优秀。我说以后可以考个好点的大学。他直接告诉我他妈妈不让念。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念大学能找到好工作么?现在大学生都在家里待着呢,所以上个中专就行了。我当时不知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一则我是大学生,二则他说得的确是实情。大学生早已不意味着好工作的神话,铺天盖地的大学生让整个世界都震惊中国国民素质提高之快,从目不识丁,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到田间地头都是大学生,卖猪肉的都来自北大清华,驾船的船娘都来自苏、扬大学。而与大学生增长之快相比,大学生就业难度则与日俱增,不管原因在哪里,大学生的不好也罢,企业单位的挑剔也罢,但大学生难就业却是中国现在最大的国情。看看每年就业招聘会上的精悍场面,人踩人者不计其数,为了一个工作抛却了十年寒窗的素养而不得不跟泼妇一样在招聘会上拼打着。可就业的还是寥寥,也许正是这个巨大的差距,使得我们的民族对于这个曾经带给我们这个民族巨大希望的事情越来越失去兴趣,公众越来越漠视,尤其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们,高考之后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投资,而投入之后又不一定能够收得回来,这样与其投资不如让孩子早一日进入社会,摸打滚爬几年,照样可以混出个人样儿来。看看我们的民工潮中年轻人比重的增加,就可以想见辍学不参加高考的有多少。

    我们应该感谢三十年前的那个决定,它让学习知识成为每一个平民的权利;可三十年改变了一切,尤其是扩招之后,大学生在不是什么香饽饽,没有谁把大学生当颗葱。高考受到了质疑,参加高考值得么?每个人都在心中画着这个问号,盘问着我们这个文化的民族知识的传承。不单单是那些农民子女在慢慢退出高考的考场,还有很多的城市居民也在慢慢的否认高考,面临新一重的质疑,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呢?三十年,高考难道不该改变些什么吗?难道简单的改变高考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高考像一块敲门砖,只是问题的最表面的东西,让人们失望的不是高考,而是高考之后那曾经拥有的美好憧憬。没有了梦,高考还能走多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