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怀王蓝田老人

(2009-04-24 10:47:03)
标签:

王蓝田

浚县

泥咕咕

宋学海

庙会

十二生肖

水浒

京剧

大英博物馆

文化

分类: 【玉面书生】

   缅怀王蓝田老人

(照片来自迎新博文:《双狮入林 斯人已去》。)

 

    看迎新的博客空间的时候,从她的博文中我才知道,王蓝田老人最近去世的消息。看了那条消息,我的心里沉沉的,眼睛想要流泪了。

    我并不认识王蓝田本人,去年去杨圮屯村办事的时候,还从王老先生的门前过,想进去看看,可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去,还经过宋学海的家,但也没有进去。但我是玩着“泥咕咕”长大的,从小到大,每年的正月庙会我都会买上好几个,摆在自己的书桌上,或玩或赏。小的时候哪里知道王蓝田是谁,也保不准我买的哪个泥咕咕就是出自王老先生之手。但长大了,特别是走出了浚县城,才开始去发掘故乡的美,从来没有过的那种迫切和需求。而王蓝田是我最先注意到的那一个。

    那时候,刚刚到外边,水土不服,特别怀念家乡的东西,于是想起了陪我长大的“泥咕咕”,之后我就开始在网络、报纸上搜索关于“泥咕咕”的消息。王蓝田的名字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连同他的照片一同成为我对家乡思念的一部分。相片中的王老是慈祥的,专注的,他每张照片基本都是在捏“泥咕咕”,那饱经风霜的皱纹里总是带着几分孩童的喜悦,每每看到他,我都觉得见了亲人,看见他,总可以想起很多很多家乡的事。从我搜集的资料中,我逐渐的可以勾划出王老的生活印迹。

    王老是从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了捏制“泥咕咕”的艺术生活,这一捏就是将近九十年的艺术人生。我不知道从王老那双手上到底捏出了多少可爱的“泥咕咕”,但无论是多少,每一个都带着老人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都带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在我小的时候,家乡还比较穷,农村的孩子就更不会有什么玩具可玩,而这些多姿多彩的“泥咕咕”恰恰是物美价廉的最好选择,因此每年的庙会都会是“泥咕咕”的热销时节,每一个逛庙会的人都会揣着几个“泥咕咕”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而孩子们则兴高采烈的吹着“泥咕咕”,发出一阵阵或清脆或低沉的声音,那是怎样的祥和图景,我就是从那景致中走出来的孩子。而今天每至春节庙会,依然是“泥咕咕”的热卖,好像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一种习俗。而“泥咕咕”也不再是单一的传统造型,“马上封喉”、“狮子滚绣球”、十二生肖、京剧脸谱、水浒英雄及憨态可掬的泥人,每一个都可以打动游人的心。

    “泥咕咕”早已经远销海内外,它淳朴的技法成为人们乐于讨论的话题,而王老无疑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位,因为他是从事“泥咕咕”制作最年长的一位,今年大约是87岁高龄。同时王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美术工艺大师称号,作品也被大英博物馆等海内外多家文化机构收藏,有位画家称其“其创作题材广泛,作品形象生动、夸张简洁、神采毕现,堪与大写意的中国画相媲美,无论是人物还是飞禽走兽,千姿百态,在粗犷中凸现一种灵气”。

    但王老是不在意这些外在的名誉的,尤其是到了老年,耳朵已经背了,听不清楚了,但两手依然灵巧,依然醉心于这种传统的艺术,用他的话“是泥咕咕养活了我们家,我是抱着感恩之心坚持的”,“一辈子有这手艺,值”!再朴实不过的话,再真挚不过的情感,却是一份执着的坚守。艺术也许本身并没有什么炫目的光环,它只是朴实的融入我们简单而平常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一颦一笑,尽是艺术的藏身之所。现如今他的儿子、孙子都继承了他的事业,一个艺术之家正在发展壮大,村中从事“泥咕咕”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对这门工艺的喜爱也越来越强烈,我想这也可以让仙逝的王老安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