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aoyue:《档案学理论界的一朵奇葩》读后

(2009-04-11 19:12:09)
标签:

档案

黄霄羽

中国人民大学

图书馆学

傅荣校

四大名著

何嘉荪

教育

分类: 【网贝记】

文章来源:档案界论坛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16458&extra=page=1

   近读《档案管理》2009年第2期王书勤同志的书评《档案学理论界的一朵奇葩》(以下简称《奇葩》),该书评评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者黄霄羽博士的著作《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应当说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评价的某些提法有值得探讨之处。
    1.关于提升档案学学科独立性的问题
    以前,曾有人怀疑档案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认为档案工作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工作,没有什么理论可言。一门学科在形成之初,总有人会产生怀疑。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吴宝康教先生在《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一书中对档案学是一门科学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因为档案学具备了构成一门科学的基本条件:第一,社会实践的需要。档案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了档案学的产生。档案学的发展动力是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第二,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档案学是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的。这是档案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依据,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据。第三,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档案学是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方法,它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毕竟已自成体系。档案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认识它,而不能改变它。
    档案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应当是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人再提出怀疑的。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档案学的学科归属由历史学调整为管理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一起组成一级学科,就是对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可。
   《奇葩》认为,“该书提升了档案学的学科独立性。”“两大支柱理论的提出,令档案学更掷地有声,大大提升了档案学的学科形象及地位。”令人不解的是,不知该书是如何提升了档案学的学科独立性、学科形象及地位的?毕竟该书研究的是西方档案学的理论支柱,我国有没有档案学的理论支柱?有的话,是不是就是西方档案学所认可的理论支柱?这些都是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如笔者曾在1998年第4期《档案学研究》撰写《试论我国现代档案学的理论支柱》一文,认为我国现代档案学的理论支柱应当是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和全宗理论。所以说,该书是否提升了我国档案学的学科独立性,还是一个问题。如果说该书提升了西方档案学的学科独立性,那就更是一个问题了。我国档案学者出版的中文专著怎么提升了西方档案学的学科独立性?仅仅一本专著就大大提升了档案学的学科形象及地位,这样的评价肯定有些言过其实。即使所谓的档案学“四大名著”,好像也没有如此高的评价。
   2.关于塑造档案学和档案专业的“专业之魂”——历史主义,为档案学及档案专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的问题
    档案是什么?档案工作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从事档案学研究的人员和档案工作者肯定都已经非常清楚的问题。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者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如果不是原始的历史记录,那么很显然还是文件,并不是档案。档案学和档案专业的“专业之魂”,不是历史主义,又能是什么呢?就为档案学及档案专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言,难道我们以前对这一问题还不清楚,尚在苦苦求索之中?《奇葩》点评的该书的问世才使得我们豁然开朗,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档案专业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走上歧途或异化之路”?不可否认,现在有的高校将档案学专业的名称改得面目全非,但其实是换了形式并没有换内容,而且换名很大程度上书是为了便于毕业生的就业,因而那种担心档案专业的发展迷失方向,走上歧途或异化之路,是大可不必的。
     3.关于首次概括为西方两大支柱理论并进行整体系统论述的问题
   《奇葩》认为,“本书的首创比比皆是,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吹尽了一股清新之风。其中提到“一是作者首次将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概括为西方两大支柱理论,又首次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论述,并把它们作为划分档案学发展阶段的标志,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事实果真这样吗?
    谁首次将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概括为西方两大支柱理论的?只要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何嘉荪先生在1991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发表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这篇文章中就提到,“研究文件的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及规律的理论被称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国外,相当多的学者比较重视这项理论的研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的提出是现代档案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构成现代档案学的基本里程碑之一’”,“构成现代档案学的基本里程碑之一”的引文注释是Manuel Vazpuez:《Estudio del Ciclo Vital de los Documentos》,Universidad National de Cordoba,Cordoba,Republica Argentina,1987.傅荣校先生在1994年第2期《档案》发表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之一)——“文件”和“文件生命周期” 》一文中提出,“阿根廷著名档案学者、国立科尔多瓦大学档案学院院长里努埃尔•巴斯教授不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对此也深为推崇。他认为这一理论具有标志着现代档案学成熟的里程碑意义”。其实,真正第一次明确提出两大支柱理论的,既不是何先生,也不是傅先生,而恰恰是1994年第2期《档案》杂志在为傅先生刊发研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系列论文所加的编者按。编者按这样写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全宗理论,是档案学上的两大理论支柱。我国档案学界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虽未普及和展开,但已初获成果。本刊应读者之需,特邀杭州大学历史系教师傅荣校同志撰写了这方面的系列文章,介绍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等,以飨读者。在此,本刊衷心感谢傅荣校同志和广大读者的厚爱。”这是笔者所知的两大理论支柱提法的最早出处。黄霄羽女士在在其参编的1995年出版的《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一书中才提出,“西方档案学家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来源原则并称为现代档案学的基本理论”。2002年,黄霄羽女士在其博士毕业论文《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发展研究》中正式提出了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同名博士论文摘要则刊登于《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1期。
    首次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论述的,应该是何嘉荪和傅荣校两位先生。何先生和傅先生在1997年第3期《档案学研究》发表的《论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一文指出 “全宗理论、文件价值理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文件运动规律下的‘会合’,不仅具有完善理论本身的意义,更具有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1999年与该论文同名的专著由中国档案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更是将全宗理论、文件价值理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4.关于创新视角、治学态度与档案学弱势学科关系问题
   《奇葩》认为,该书作者的创新视角和治学态度是值得学习借鉴的,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奇葩》由此而引申得出的结论就有些想当然了,“当前,许多档案学人特别是档案学研究生们,对档案学研究浅尝辄止,恰恰缺乏黄霄羽博士的这种对学科的敏锐洞察力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是档案学一直处于弱势学科的症结之一吧。”《奇葩》将档案学一直处于弱势学科的原因之一归结于此,是难以成立的。按照《奇葩》的逻辑,如果许多档案学人特别是档案学研究生们都能够像黄霄羽博士那样具有对学科的敏锐洞察力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国的档案学就能够从弱势学科一跃而成为强势学科吗?档案学是弱势学科,归根结底,是由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档案工作的服务性决定了档案工作始终不可能成为中心工作,不仅仅是我国,恐怕国外的档案学也难以成为强势学科吧。
    笔者以上所写的文字,并不是对黄霄羽博士论著的书评,笔者对黄霄羽博士也没有任何成见。黄霄羽博士作为一名颇具实力的青年理论研究的学者,她在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与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她的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就充分说明其博士论文是具有极高的水准和价值的,否则就难以先后获得如此殊荣。但就书评而言,笔者以为不能就书评书,对书中涉及到的理论观点,作出怎样的评价,得出何种结论,一定要对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积累和了解,这样再去评价并得出结论,就更能够令人信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评呢?那就是客观、真实、准确,千万不能想当然,更不可牵强附会。因此,书评看似简单,只要将被评的著作通读一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书评的背后需要的是相当的文字功力和学术功底,否则评价起来往往全是溢美之词,不足几乎不说,即使涉及到不足也是用无关痛痒的几句话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这就不是大家乐于见到的正常的书评。其实,书评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书评很容易得罪人。但为了真正推动档案学术评论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中肯、准确、抓住关键、点中要害的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