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邹逸麟:万恭和《治水筌蹄》

(2009-04-10 18:54:09)
标签:

黄河

大运河

淮河

明史

元史

会通河

卫河

万历

嘉靖

潘季驯

河防一览

文化

分类: 【网贝记】

资料来源:国学网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2755

载《椿庐史地论稿》

 

 

 

    明代后期有三部颇有影响的治理河运著作,即刘天和《问水集》、万恭《治水筌蹄》、潘季驯《河防一览》。《问水集》和《河防一览》均有多种版本流传,不难获见。惟《治水筌蹄》一书,《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未著录。一些清人所著书目和读书札记(如郑堂读书记、越缦堂读书记等等)也没有提到这部书,可知此书流传不广。多年来笔者只是在明清水利专著中读到该书的引文,盼睹原著而不得。1975年以后趁出差之便,也曾查阅过各地一些较大的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均失所望。后承一位搞水利史的同志相告,说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的明刻本,承该馆同志的热情支持,遂有机会得以窥其全豹,特此致谢。

明刻本《治水筌蹄》分上下两卷。上卷共二十九叶,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下卷共三十二叶半,每半叶行、字与上卷同。粗略估计全书约二万四千余字。无序跋。首页署“兵部左侍郎南昌万恭著”。卷末题“后学长洲张文奇重刊于南旺公署”。张文奇字原正,万历五年(1577)进士,同年至十三年任南旺分司副使。可知原书约刊于万历五年至十三年间。既曰重刊,则万历五年前已有初刊本。

《治水筌蹄》刊出后,即受到河臣们的重视,成为他们治理河运的重要参考资料。

    潘季驯于万历六年以后曾二次任总河。他在任内必定看到《治水筌蹄》的稿本或刊本。今有《河防一览》(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全书虽没有注明引用《治水筌蹄》资料,但在该书卷5《历代河决考》一书中所叙洪武元年至嘉靖四十四年的河患时,全部转录《治水筌蹄》卷下首叙明初以来河患的记载,仅在文字上略加删节而已。今试举数例为证。

 

 

 

 

引用《治水筌蹄》最多的是清雍正年间编纂的大型水利资料汇编《行水金鉴》。我们查阅了该书的卷27、卷28河水篇,卷120、121运河水篇,卷157两河总说,其中引用《治水筌蹄》原文约占现今我们所见刊本的十分之八。不仅没有一条不见于现存刊本,文字也完全相同(个别字可能由于刻误除外)。此外,如乾隆间张伯行所著《居济一得》卷8引万恭云海口不宜疏浚的理由,共102字,与刊本卷上所述全同。卷8末尾总述黄河治理的一千六百余字,一字不差地转录《治水筌蹄》原文,不过没有注明出自万恭。乾隆四十年《山东运河备览》卷12也引用了《治水筌蹄》数条,文字均无差异。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存刊本是原始的足本。

 

 

万恭,字肃卿,江西南昌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南京文选主事,历仕考功郎中、光禄少卿等。嘉靖末年以兵部侍郎,巡抚山西。在山西西北部沿黄河一带筑边墙四十里,以防“套寇”东掠,并教授当地人民耕作技术和利用水车的方法,发展农业,颇有政绩,后因内艰归里,服阕,不复出①。

    隆庆四年、五年(1570—1571)间,黄河在徐(州)、邳(州)一带(即今江苏徐州至古邳州一段)屡次决口,正河悉淤。总理河道潘季驯浚治了河道,堵塞决口多处,使河复故道。后因漕船行新溜中多遭漂没,竟被劾而罢官。六年正月戊辰,明政府命工部尚书朱衡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理河工。丁丑,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恭以原官总理河道,提督军务②。二月到任③。史称“恭强明达,一时称才臣”④。后为人所劾,于万历二年(1574)四月罢官,回原籍听用⑤。万恭任总河前后共二十六个月,跨三个年头,故明史本传有云:“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竞罢归。”

    万恭任总河的时间虽短,对黄运两河的治理却做出了不少贡献,归纳起来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治理淮南运河(今里运河)。唐宋以来,扬州是南北漕远的枢纽。从扬州至淮安的淮南运河在京杭大运河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河段。明初以来由于洪泽湖东岸高家堰屡屡溃决,淮南运河也常受河水的灌淤,致使漕运受阻,尤为当时治河者所重视。《治水筌蹄》上卷即以记述淮南运河的治理为全书的开端,亦反映了这种情况。

淮南运河所流经的地区是“地卑积水,汇为泽国”。河道专取山阳(今准安)、宝应、高邮县境内诸湖水以通航,故曰湖漕。⑥明永乐初平江伯陈瑄督漕运时,曾在淮南运河长堤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223《万恭传》。

    ②《明穆宗实录》卷65,隆庆六年正月。

    ③《治水筌蹄》卷下:“隆庆六年二月少保尚书朱衡,兵部侍郎万恭至,悉罢胶、泇之议。” 

④(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27引《明史稿》。

⑤《明神宗实录》卷61,万历二年四月癸丑。

⑥《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

 

筑有小闸数十,以泄运西诸湖涨水,并设浅船浅夫,不时挖取湖中淤泥加固河堤。可是日久诸闸为淤泥湮没,长堤成了“死障”。而治河者“畏浚浅之苦,每湖浅一尺,则加堤一尺,岁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宝为盂城矣”。隆庆初,湖水高出高邮、宝应城中者数尺,每次决堤,高(邮),宝(应)、兴化城中悉成广渊。这样不仅影响了漕运,更重要的是给里下河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莫大的威胁。万恭接任后,主张恢复在淮南运河上兴建平水闸(分水闸)的措施。于是在仪真、江都、高邮、宝应、山阳境内的运堤上置闸二十三座,浚浅凡五十一处,各设捞浅船二艘,浅夫十名。①高宝诸湖洪水由诸闸分支流汇于射阳湖人海。并重申明初“但许深湖,不许高堤”原则,以冀运堤不再迅速抬高,减少远东地区的威胁。此外,淮南运河流入长江有两条汊道:一为瓜河,在瓜州镇人江;一为仪河,在真州(今仪征)入江。但“仪河窄而浅,瓜河广而深”。为了避免仪河被夺流而淤废。万恭在两河分岔口扬子桥(今扬州市南)筑闸,控制水流,保证仪河通畅不淤②。

    (二)改筑南运口。南运口指今清江市西淮南运河与黄、淮交会口,是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明初陈碹开清江浦河由天妃口入运。嘉靖时因清江浦天妃口淤塞,于浦南改开三里沟(新河)入淮为南运口,再由淮入黄(亦即当时的运道)。万历初年三里沟河亦淤。万恭即在原天妃口重建石闸,当“运尽而黄水盛发,则闭闸绝黄,水落则启天妃闸以利商船”。③用闸门控制黄水人运,以免淤塞运口。

(三)整治会通河(闸河)减水闸和改建引水工程。如修复徐州城北淤废的境山闸,增筑南阳新河上的减水闸十二座,又于马家桥之西开水口建闸,以宣泄运东吕孟、微山诸湖夏水泛涨,以利漕运。④为改善会通河水源,在兖州城东泗河上筑金口堰,导泗水由府河至济宁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

②《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

③《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

④《治水筌蹄》卷上。关于会通河水源工程的详情,可参阅拙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

 

南天井闸入运。又改筑汶河上戴村坎河口土堤为乱石滩,以遏汶水南流入运。①这些都是改善会通河水源的重要措施。

    (四)修筑黄河堤防。明代自隆庆以后,“河患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所以万恭修筑河堤着重在徐邳之间河段。他认为“黄河自宿迁而下河,博而流迅,治法宜纵之必勿堤。宿迁以上河窄而流舒,治法宜束之亟堤可也。”②所以他修筑缕堤南岸自徐州城稍东奎山起至宿迁城西南止,北岸自徐州吕梁洪起至邳州直河止。堤成共370里。沿岸“堤铺星列,堤夫珠贯”,加强了防护和管理。又接筑徐州北至茶城、马家桥的运堤。在河南境内创筑祥符(今开封)以下南岸缕堤至砀山而止,并修缮了丰、沛境内的泰黄堤(即太行堤)。于是黄河下游河道暂时得到安流,运道畅通。据他说:“历隆庆六年、万历元年运艘行漕中若平地,河涨则300里之堤,内束河流,外捍民地,邳雎之间波涛之地,悉秋稼成云。”③虽未免掺有夸饰之词,但河道情况较隆庆四年、五年有所改善,确是实情。

    (五)植柳固堤。自河北通县张家湾至扬州瓜洲、仪征,循运河二干余里,两岸植柳七十余万株以固堤岸。④

    (六)万恭认为“胸有全河而后能治河”。于是请人绘制了自孟津至瓜仪二千里的黄河图和自张家湾至瓜仪二千八百里的漕河图,并勒石于总河公署的四思堂⑤,给后来治河者参考。

万恭在二十六个月的时间内,对黄运两河治理的实践即如上述。此外,他还将治水的措施展、建议和心得笔录下来,就是这部《治水筌蹄》。《庄子·外物篇》:“荃(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和蹄分别是捕鱼和捕兔的器具。后人以“筌蹄”来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万恭即取此意以名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水筌蹄》卷上。

②《明史》卷83《河渠志·黄河上》,隆庆四年翁大立言。

③《治水筌蹄》卷上。

④《治水筌蹄》卷上。

⑤《治水筌蹄》卷上。

 

 

本书从其文字形式来看,是作者治理黄运过程中的工作随记。全书分条叙述,共148条,既不列目,亦不分篇章。每条长短悬殊极大,长者近二千字,短者数十字。前后排列无定则。内容可分为黄运河工的修缮、防护和管理制度、漕运管理制度、黄河河道、运河河道、治河理论等五个方面。其中关于黄运防修管理方面所占比例最大,约近二分之一。运河河道着重于会通、淮南二河,约占三分之一强。漕运管理制度亦以此二河为主。其他运河河段涉及极少,如江南运河仅一条,白河二条,卫河根本没有提到。治河理论所占篇幅虽少,然为其精华所在。如本书篇末论治河不能拘泥古法,应因时而异,对当时一些不同的治河理论进行驳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一千四百余字。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2《河议辨惑》一节极为相似。

    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为供后任河臣参考之用,并无上奏皇帝之意,故随手写来,不拘形式,并无矫饰之词。虽篇幅不长,流传不广,仍不失为明代后期治黄通运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黄运的治理影响颇大。潘季驯《河防一览》、张伯行《居济一得》都曾继承和发扬它的主要经验和方法。

    现将《治水筌蹄》在治黄通运方面所提出的主张、措施中异亍前人之处。略作介绍如下:

(一)明永乐建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成了政府的经济命脉。而明初以来黄河多变,屡夺颍、涡、睢、汴等水或入淮或北决入运,严重影响了漕运的畅通。中叶以后,黄河正流逐渐固定在东南经徐(州)、邳(州)汇准人海一线上。从徐州至淮阴的黄河也就是运河河道,黄河和运河的命运就此连在一起了。黄河在淮阴以上河段无论北决或南决,都会影响到漕运的畅通。所谓“茶城以北,当防黄河之决而入;茶城以南,当防黄河之决而出。”①故而明代后期的河臣治河的宗旨就在于保漕,其具体措施即是使黄河正流保持在东南经徐、邳一线上。“防黄河即所以保运河”。万恭任总河前,即嘉靖末、隆庆初一段时期,正是黄河北决闹得最凶的时候。嘉靖三十七年(1558),黄河在山东曹县新集决口,四十四年(1565)在今江苏沛县决口,隆庆四年(1570)在邳州(今江苏邳州市南古邳)决口,五年又在灵璧双沟以下南北决口。这几次决口都使黄河正流离开了徐邳一线,或东北冲入运河,或南夺濉河出宿迁小河口入运,徐邳之间黄河正流也就是当时的运道悉淤泥,粮艘阻塞不进。嘉靖、隆庆、万历年问的河臣多主张维持徐邳单一河道。这除了确保运道畅通外,另一方面即考虑到使治黄和治运工程合而为一。这一点刘天和在《问水集》还没有提到,而万恭在《治水筌蹄》(卷上)里则已明确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

 

    今之治河者难于禹焉……彼一时也,河利于北而不利于南徙,今则饷事大半仰给江南,而江南之舟泛长江、历扬淮而北,非河以济之,则五百四十里当陆运耳。京师若何?故治水者必不可使北行由禹之故道,必约之使由徐、邳以救五百四十里饷道之缺,是不徒去河之害而又欲资河之利者也。不亦难乎?若不为饷道计而徒欲去河之害以复禹故道,则从河南铜瓦厢一决之使东趋东海,则河南徐、邳永绝河患,是居高建瓴水也可乎?

    黄河自清河迄茶城五百四十里,全河经徐邳则二洪平舟以不败。是黄河决堤之害有限而济运之利无穷也。今恶其害也,而欲去之河南。是河南岁治理黄河,徐邳岁致运河。兹多事耳。今以五百四十里治运河即所以治黄河,治黄河即所以治运河,知行合一,不亦便哉!

这种观点固然全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但能适当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也不失为好事,故被不少河臣所接受。例如关于洳河问题,自隆庆四年(1570)提出来后,河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开凿,一派反对。前者以翁大立、傅希挚、舒应龙、李化龙为代表,后者以朱衡、万恭、潘季驯为代表。两派争论不休,工程时行时停。直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才完成洳河之役。①反对派的理由,除了工程艰巨、花费浩大外,更主要的是开洳河后,黄运分道,既要治黄又要治运,“是两役,劳不已甚乎!”②潘季驯《河防一览》卷6存录的《隆庆六年工部覆止洳河疏》、《万历三年工部覆止洳河疏》二篇,都反映了这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卷87《泇河》。

②《治水筌蹄》卷上。

 

    (二)治黄河史者都知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是潘季驯最早提出来的。但这种束狭河床,加大流速,以水力来冲刷泥沙的治河思想,却在万恭《治水筌蹄》里已经出现。当时有个虞城(今河南虞城县北利民集)生员向万恭提出“以河治河”的理论。他指出:“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则可浅可深,治在吾掌耳。法曰: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冲中坚(间)焉,而中自深。此借其性而役其力也,功当万之于人。”①这里所说的堤,指导流坝、挑水坝以及可以漫水流的滚水堰。与近代河工中顺坝、丁坝极为相似。万恭曾用此法于茶城运口、黄运交会处左岸(东岸)筑导流坝,一以顺黄河之流,使径直南下,不致倒灌运口,一以紧束运河,加猛水力,以冲黄流,取得显著效果。②万恭从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筑堤束水治河的重要性,他认为:“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③“故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急而骤。束水急而骤,使由地中,舍堤无别策。”所以他主张“顺其势堤防之、约束之,范我驰驱以于海”,使“淤不得停,则河深,河深则水不溢,亦不舍其下而趋其高,河乃不决。”④这与潘季驯所谓“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的认识完全一致。万、潘二人是最反对黄河分流的,主张“坚筑堤防,纳水归于一槽。”明代后期黄河下游长期固定一道人海,显然是由于采用上述治黄方法而出现的新态势。潘氏总结了前人的治河经验(包括万恭以前),进而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⑤。后来治河者均奉为圭臬。在这一点上万恭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水筌蹄》卷下。

②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版,第82—83页。

③《治水筌蹄》卷上。

    ④《治水筌蹄》卷下。

⑤(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2《河议辨惑》。

 

(三)对于控制黄河下游洪水的问题,万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知道黄河下游的洪水除了来自山、陕间的干支流外,还有伊洛河和沁河。其中沁河的洪水与黄河下游的决溢关系至为密切。沁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洪水季节来势十分迅猛,“其湍急之势,不下黄河,两河交并,其势益甚”。①明清时期河南省境内几次较大决口,均与“黄沁并涨”有关。元代以来就有人建议引沁济卫,明代以后附议这种主张的不乏其人。然大都是从增加卫河水源的角度出发的。然而数百年来一再遭到反对,其理由一是“卫小沁大,卫清沁浊”,引沁人卫,利少害多。②二是沁河下游以东地势低洼,卫辉府治汲县城内“浮屠最高者才与沁水平”。③如引沁入卫,秋汛时建瓴之势,容易决溢成灾。故而事均未行。万恭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沁水的洪水占黄河下游洪水的四分之一,“去河患者,以分沁为本”。他主张拓宽卫河河道至二百丈,自木兰(栾)店(今武陟县治)开渠引沁人卫,经卫辉、德、沧至天津人海,“令沁不为暴可也”。④这样既可减轻黄河洪水的压力,又可增加卫河的水源。其主张虽然未能付之实现,然将黄、沁洪水关系讲得如此明确,却是由万恭开始的。

(四)万恭在本书中记载得最多的是会通河和淮南运河。因为这两段运河与黄河关系最为密切,而会通河更是直接受到黄河经常北决的威胁。万恭对会通河的疏浚、整治和管理有自己一套想法。会通河又名闸河,由于水源缺乏,全凭沿运设置的四五十座船闸,分段堰水,得以通流。各闸启闭是否值时,是关系到漕船能否顺利通过的大问题。他说:“理闸如理财,惜水如惜金。”就是这个道理。他认为闸河不必过分深宽,因漕船入水不过三尺五寸,广不过一丈五尺,建议河深不过四尺,广不过四丈,才为惜水之道。⑤闸河以南旺高地为水脊,从这里向南北分流。由于水源不足,南北各闸应按水源多少定时启闭,其中有许多规定创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1《申明河南修守疏》。

②《明史》卷87《河渠志五·卫河》。

③《元史·董俊传》附《董文用传》。

④《治水筌蹄》卷上。

⑤《治水筌蹄》卷下。

 

于万恭。例如,当每年春上运盛之时,正是汶水微弱之候,南北分流则感水量不足,采用番休之法。“如运舸浅于济宁之间,则闭南旺北闸,令汶水尽南流灌茶城,逆舟屯于汶之上源以待北决。如运舸浅于东昌之间,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灌临清。此役全力者也。万历元年始用此法,漕大利。”①并指出南旺高地南面的柳林、寺前闸是最关键的二闸。以后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明万历以后和清代都沿用之。如潘季驯《河防一览》、张伯行《居济一得》二书对南旺南北水量调节的主张,就是采纳了万恭的意见。对于淮南运河主要是解决排水问题,故万恭主张多建分水闸,重申“但许深湖,不许高堤”的旧制,以免河床抬高,湖堤东决,造成高宝、兴化严重灾害。上面已有所述。江南运河自万历元年(1573)始属河道总理管理。所以《治水筌蹄》里提到了江南运河。这是过去治黄通运著作中很少见的。万恭指出江南运河自常州白家桥至镇江京口地势渐耸,两旁无支流汇入,每逢旱年,水涸阻运。他提出治理江南运河的一些措施,多为后人所效法。

(五)宋代以后,疏浚黄运二河成为政府一项经常性的重要职能,并没有专职官吏司其事。明代因黄运合一,更为重视。万恭在黄运疏浚、管理方面有很多积极性的建议。例如对会通河的疏浚,万历以前,“旧例,大挑三年再举,正月十五筑坝绝流兴工,至二月中完”。②可是时值地冻冰坚,野外操作诸多不便,粮食供应也正值青黄不接之际。不久新运接踵而止,那时旧役已完,新役未来,摊派徭役亦有困难。万恭提出改在九月兴工,十月竣事。这时漕船回空已尽,可以筑坝绝流,进行疏浚。再说秋事告成,口粮充实,不致妨害农事,秋高气爽也适合野外操作。疏浚甫完,乘冬冰封河流,春融解冻正可通运。③万历以后即采纳万恭的建议从事疏浚,“官民称便”。④另外,在南旺高地一段运河的大挑,旧制筑坝使南北绝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水筌蹄》卷下。

②(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2。

③《治水筌蹄》卷上。

④(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2《南旺分水》:“河道侍郎万恭议改于九月,诚为先事豫图。且量地施工,力既不费于概挑,疏浚一完,籍冰封闭,是新运之便也。万历四年,开凿月河,间年一大挑,每年一小挑。大挑之期,定于九月起工,其回空及一应船只,皆由月河行走,官民称便。”

 

万恭创制在南旺筑坝,逼汶尽北流,而挑其南段。北舟悉舣南旺。待南挑毕竟,又筑北坝,逼汶尽南流,而挑其北段,乃决南坝,舟顺流而下。此浚浅行舟,两利之策。①

万恭又十分重视黄河堤岸的防治。他说:“有堤无夫与无堤同,有夫无铺与无铺同。”故在徐邳三百七十里河堤上,每里三铺,每铺三夫。南岸以千字文编号,北岸以百家姓编号。各按所辖信地修补堤岸,浇灌树株,遇水发各守信地。如遇水决,则上下左右互助而塞之。②这种对河堤的修防无疑是减少了决溢的机会。

在漕运管理制度方面,他提到所谓“八因”、“三策”。八因:“因河之未犯而北运,因河之未冻而南还,因风之南北为运期,因河之顺流为运道,因河安则修堤以固本,因河危则塞决以治标,因冬春则沿堤以修,因夏秋则据堤以守。”三策:“四月方终,舟悉入闸;夏秋之际,河复安流,上策也。运艘入闸,国计无虞,黄水啮堤,随缺随补,中策也。夏秋水发,运舸度河,漕既愆期,河无全算,下策也。”

    其他对险工堤埽的布置,徭役的分配等等都有所新见,不能一一备述。③

总之,《治水筌蹄》一书,虽篇幅不长,然资料丰富,不尚空论。从其内容而言,实为明代治黄史上承上启下的著作。可惜流传不广,故研究黄河史者未能予以足够重视。本文仅为引玉之砖,略作肤浅的介绍而已。

 

1982年6月草就

(原载《历史地理》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水筌蹄》卷上。

②《治水筌蹄》卷上。

③《治水筌蹄》卷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