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祖钊三元文学观书抄

(2008-11-23 12:52:52)
标签:

顾祖钊

梁启超

孔子

子贡

庄子

刘知己

杜牧

李贺

程颢

道德经

章学诚

淮南子

分类: 【玉面书生】

闲来读顾祖钊先生的书,高深微妙,不能全窥其境,实为憾事,粗通大意,着一二点有杂想,今下所录者皆从其书中开始拾得。

 

顾祖钊:《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在这个范畴之下,是一个言理、言情、言史的三元式结构。在这个层面上,狭义的历史文学观与抒情文学观、哲理文学观三足鼎立,三者属于同一个层面上的文学的初级本质,也就是本书所展现的华夏文学的三元文学观念,几千年来在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彼此消长沉浮,彼此攻讦不断、斗争不止,掀起一次又一次不同的文艺思潮,但是,三者谁也战胜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就是因为三者是鼎足而立的超稳定结构。

 

《荀子·宥坐》: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曰:“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佝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倔(这个字错,为三点水旁加一“屈”字,无法打出,抱歉。)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已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孔子)

 

《庄子·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所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外物》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隋朝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谁为隋高祖,杨坚不是隋文帝么?怀疑有错,尚未查出,因要还书,故先实录到此。)

 

杜牧《李贺集序》《樊川文集》卷十五

烟云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月之明洁,不足以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化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侈殿,更莽丘垅,不足为其恨远悲愁也;鲸去(此字错,为口字旁加一“去”字)鼇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程颢《秋日偶成之二》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朱子语录》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文章,皆从此心中写出,文便是道。

 

《道德经》卷二一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庄子·渔父》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为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淮南子》

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故目虽欲之,禁之以度;心虽乐之,节之以礼;趋翔周旋,诎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总其德。箝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悲人。

 

阮籍《大人先生传》

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其余诳拙,藏智自神。强者睽而凌暴,弱者憔悴而待人。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还,幸遇而自矜。

 

刘知己《史通·叙事》

斯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玩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钱谦益《胡致果诗序》《有学集》卷十八。

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之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曹之《赠白马》,阮之《咏怀》,刘之《扶风》,张之《七哀》千古之希望升降,感欢悲愤,皆于诗发之,驯至少陵,而诗中之史大备,天下称之曰:“诗史”。

 

书中332页之后谈及的关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及梁启超的“史外无学”论的探讨很有见地,值得档案学界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