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关于汉语热的报道很多,关于英语应该降温的舆论也是频频见于报端,而这两种报道中共同点则是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人民新闻网上今天报道了河南永城文庙举行的“成童礼”,而前些阵子武汉举行的成人礼也备受关注。在武汉的另外一个热门则是某学校按照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服饰来为学生定制校服(学前教育),学生都身着汉服,对老师施传统礼法。还有更为厉害的是中央台的《百家讲坛》闹得也是沸沸扬扬的,于丹、易中天、刘心武等等一帮人也都在舌枪唇剑之中带领着中国国学复兴的最前排,基本上百家讲坛就相当于中国现在国学文坛的一块孤立的讲坛。这一切都好像在暗示我们的国学正在复兴,但是真的吗?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有这么简单么?国内现在的的沸沸扬扬的国学热到底是在炒作什么呢?
而今天更为可笑的是在今天的博客首页上头条登着中国教科书的改革: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新的当代作品大量涌现,而不少传统经典篇目则淡出视野。这是国学复兴么?中国的孩子越来越把国学中的精华淡忘了,而换之的是金庸,是余华,是海子。我们无法否认这些人的作品很漂,有些作品的销量也的确是海,但是这是真正的国学之路么?试想想这些作品培养出来的人能够称之为国学大师么?国学之路到底在哪里?
还是回到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我们不能否认它在振兴国学的道路上的贡献,但是关于百家讲坛的质量问题最近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多尔衮讲的一塌糊涂,红学也被闹得七零八散的,反正是听者怨声载道。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帮讲国学的先生们,至少他们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国学。但是国学复兴不是简单的几个先生在那里指手划脚,即便是他们吐沫星四溅,滔滔如流水不绝,但都只能称之为孤军作战,未必显得拙手拙脚的。国学的复兴应该是全民参与的,拒绝了大众的参与国学的复兴只能是一个梦,一个缺少自己文化的国家到什么时候都称不上强国。中国人也许会说我们怎么没有文化,我们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有孔孟朱王,我们有诗词赋曲,我们有长生殿,我们有红楼梦,但是请问对孔孟朱王知道多少?请问对唐诗宋词有了解多少?请问对中国那两百年的传奇时代有知道多少?请问对红楼梦到底有理解多少?可能闻到最后的只能哑言,因为我们的确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孔孟朱王太久了,所谓的《诗经》、汉赋、晋文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小说在都成了变黄的朽纸,憔悴的我们都已经“不忍心”相碰了。那么我们的国学振兴之路是那样的艰涩漫长。
鄙人认为国学复兴应该从娃娃着手,在学生的教科书中不是增加现在的文学,而是应该加重古代文学,对于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红楼梦》、《水浒传》、《窦娥冤》、《桃花扇》、唐诗宋词元曲等,我们应该加重它们的分量。有人说这些会加大学生的负担,但是现状是社会对现在出炉的学生的满意度却在大大打折扣,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学校不加压,自己也不加压,什么都不用应心,只要能毕业就万事大吉。看看吧,这就是我们自己放弃了自己,并且放弃的一点不剩了。
再者,诸如百家讲坛这类振兴国学的公众讲坛应该吸纳新鲜力量。我认为不能把讲坛只当作几个名牌大学教授在那里累死累活的讲,而因该吸纳年轻的力量,吸纳社会的力量。毕竟未来的一切都在年轻人身上。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走上讲坛去展示自己对国学的认识,我想百家讲坛可以考虑由一位教授带头讲,主要目的是引出话题,而之后应该有学生阐述相关的看法,毕竟有争论才会有发展。
青春驻颜之赵雅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