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在揭秘林黛玉之死时,石破天惊的道出林黛玉之死,不是高鹗所续的“焚稿断痴情”,而是“自沉”,也就是说黛玉在某一个她的眼泪流尽之后,一个月朗风高的夜晚,她穿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服饰慢慢的走进了水里面,“冷月葬诗魂”了。刘心武的这个结论的根本缘由是林黛玉的神仙身份,作为一个神仙下凡的林黛玉,在人间存在是一种“诗意生存”,是不是人间烟火的。她“很诗意的安排了自己向人间告别的过程”。刘的依据有四:一为中秋月夜黛湘联诗中的尾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诗魂)”;二为黛玉的雅号为“潇湘妃子”,也就说明作者在用娥皇、女英来比黛玉,而娥皇、女英恰恰是“泪尽入水”而死的;三是凤姐生辰时唱的《荆钗记》中的一折《南祭》,说的是王十朋去江边哭祭,刘认为这是黛玉的谶语,她死后宝玉就是用一碗水来祭奠她的;四为元春省亲时所点的《离魂》,脂砚斋批曰“伏黛玉之死”,《离魂》中有“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这也是刘心武的致命依据。由以上这些根据刘心武得出的依据是黛玉在一个中秋月夜诗意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浪漫地仙去了。
但本人并不完全认可刘心武的观点。首先黛玉之死可能并不像高鹗所续的那样“焚稿断痴情”,但是也未必像刘心武说得这样是一种诗意的自沉。如果黛玉之死与水有关成立,那么我更多的倾向是黛玉之死是“他沉”。我的依据有三个:一是元春省亲时的《离魂》,那句“风剪了玉芙蓉”,说得很明白,黛玉之死有着“风”这个外力的作用,并不是她自己要自沉的,更不会充满诗意。那么在《红楼梦》中“风”是有其特殊代指意义的。读者一定不会忽略红楼梦中的众女子的命运几乎都与“风”有关。比如探春“千里东风一梦遥”;林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东风有意揭帘栊”、“隔帘消息风吹透”;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等等,可见东风在红楼梦中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然风,而是一种特指的人力。而这股“风”的来源地恰恰是众女子给予重望的王夫人等当权派。试想无论是探春远嫁还是宝钗成婚都与王夫人这帮当权派摆不脱干系,她们是探春等命运悲苦的一个重要的缘由。那么林黛玉的死怎么会诗意自沉呢?她也同样是在王夫人这帮当权派的挤压之下,很可能是王夫人充分利用了赵姨娘掌握的宝黛之间的证据,正所谓“东风有意揭帘栊”,尽管王夫人与赵姨娘势如水火,但是在除掉林黛玉这一面上她们是有着共同利益的。同时赵姨娘是妾,从低位上她要管王夫人称声“姐姐”,她即便是心理一百二十个不乐意,但是表面上还必须和和气气的生活,还必须安生的作奴才。因此只要王夫人强权一下,赵姨娘完全会俯首的,当然这只是赵姨娘的权宜之计了,也就是阳奉阴违。这样在王夫人的“有意”之下,林黛玉成为了笼中之鸟,束手待毙了。之后林黛玉可能是死在水边或水中,而这些都是在王夫人的高密胁迫下进行的。二为在黛玉之死这一回中,作者无形中用了杨玉环之死来做形容,肯定会有人说杨玉环不是用来避薛宝钗的吗?是的,但是这里我只是说用杨玉环之死来比林黛玉之死,而非人与人的比。http://www.cnmjsh.com/Manage/uploadfile/42776746272.jpg这恰恰又是西施的形容,因为西施身体不适,经常是眉尖若蹙的。本人认为林黛玉之死也恰恰是用了西施之死来形容的,如果说用杨玉环之死来比黛玉之死,只是在强调黛玉之死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外力胁迫之下无奈进行的话,那么用西施之死则是强调黛玉之死的方法——他沉。很可能很多朋友说西施不是跟着她的情郎范蠡泛舟湖上,逍遥自在去了么?是的,这的确是现在最流行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确是不正确的。这种说法在东汉人编写的《越绝书》中提及:“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对于范蠡这个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记》中既然没有提及这些事情,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这就足以证明这件事情的虚无。而比《越绝书》年代要早很多的《墨子·亲士》则载为:“西施之沉,其美也”。也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死去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景阳井》中说“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在《馆娃宫怀古》中也说:“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可见西施是被沉于水而终的。同时黛玉的《五美吟》的第一首即为吟西施,第一句就点明了西施之死是沉江而死,“一代倾城逐浪花”。而黛玉之诗才正好是黛玉的谶语,红楼梦中的诗词都是在为我们揭示众女子归宿的,林黛玉的当然更是了,那么黛玉之死是“他沉”而非“自沉”便很明白了。http://forum.jiangmin.com/UploadFile/2006-6/200661642037213.jpg
我不认同刘心武先生的自沉之说还在于我对他林黛玉“诗意生存”的怀疑。刘心武认为林黛玉在人间过着诗意的生活,是一种不是人间烟火的生活。并举出了第二时期会中黛玉吩咐小丫头们把帘栊打开,以便燕子飞进来做窝。然后还要享受鼻息的快感,熏香。并用了红楼梦中的经典画面黛玉葬花来具体阐述。他认为黛玉葬花是一个黛玉自己精心安排的画面,是她的行为艺术。认为她所使用的一切道具都是作假的,花锄不是市买的,因为她力气太小了,扛不动;花囊也是精心刺绣的,还有黛玉那天的衣服也是她千挑百捡,就连《葬花吟》也是她事前预备好的。这简直是让黛玉这个形象大打折扣。这一连串的事前预备,恰恰是造假,是做作,如果作者真的这样来写黛玉的话,恐怕很少会有人同情她,恐怕今天我们也就不会这么疼爱林,而会倾向于薛了。花锄怎么会不是市买的呢?锄是有很多种的,不一定都是那种大的鹤嘴锄,还有很多便于使用的小锄,很轻便,它们一般用在小块地耕作上,不是用来锄地的,就是简单的松土工具。衣服如果挑拣就太矫揉造作了,何况林黛玉给人的感觉向来不是外表的美,而是她的神美。《葬花吟》是情急而发,为什么要提前准备呢?你见过哪个诗人是事前准备诗歌以备临场使用呢?古代诗人最最讨厌也就是这种“挤诗词”了,诗词原本就是在感情到位的情况下迸发出来的结果,林黛玉在众花凋零的时刻,感时伤人,由物及人,想到自己的身世因何不能来回漂亮的临场发挥呢?此外,刘心武处处强调林黛玉的绛珠仙草的仙界身份,这是欠妥当的。红楼梦是一部写实小说,而不是一部神幻小说,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不是蒲松龄笔下的狐仙,林妹妹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并且用的是人的思维。不能总把仙界的那点事情算到林黛玉的身上,那是个起点,而不是故事的终点。
关于看刘心武揭秘林黛玉的感想到今天已经全部讲完了,谨代表本人自己的一些微薄看法,可能还是错误的。但是我认为红楼梦的存在就在说明它的争议,只有存在争议,红楼梦才能研究的透彻。我会在研究红楼梦的路上前行的。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本人的博客,也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不同认识,我希望于大家一起探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