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如何说这一个话题,但是又好象是一个必须得说的话题。在今天我过经济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用鱼龙混杂这个词语来形容今天的文化产业一点也不过分。商业经济给文化带来的是太多的不安定的因素,虽然商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及拓宽了思维,但是在今天这种尚未健全的市场模式下,商业经济则更多的是为我们的文化呈现一种负面的效应。
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整个国民陷入了一个唯钱至上的误区,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事情都是与金钱挂钩的,只要有钱赚,那咋整都成,哪怕是欺世也成。同时,如果没有钱可赚,那么对不起,请你靠边站,别碍事。这就是今天的世人的心态。人们的心上越来越焦虑,都在想着如何捞大钱,而忘了考虑这捞钱的途径和手段是怎样的。而这些在处于高层的知识分子之列的精英们——大学中的老师们似乎更是首当其冲,并不因为他们身处比较清净的大学校园而显得比较出世,反而显得更多的时间去从事与商业挂钩的文化,去做可以赚钱的学问,而把真正的学问弃置一边,一边是摩肩接踵,一边则是门可罗雀,两下形成鲜明对比。在今天能够安心做学问的往往被认为是有毛病的,有机会挣钱而不挣,非要去做那个“冷板凳”不可,这是今天学术界的标新立异。人大副教授刘耿生为了研究明清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一坐就是十年,那十年是中国有本事的人海捞的十年,但是他却一心的钻在清冷的库房里,这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也是得到人大师生认可的一位教授。而同时却有很多的所谓的教授在沽名钓誉,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下三烂的东西的就去申请专利,从中大捞昧心财。同时,自从百家讲坛推红了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之后,百家讲坛就成为众多的企图成名的教授的一生追求的舞台,谁要是能在那里讲上一堂,谁就牛B了,谁就成了名人。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做学术的舞台本来可以各抒己见,有争辩才有发展,但是有的却是怀着一份怪异的心态去的。
学问是片净土,至少本应该是的。请污秽让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