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影像的本体——读《元影像如是说——再访藏策》

(2012-11-20 22:12:55)
标签:

非像说

元影像

藏策

王征

文化

分类: 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一个困惑

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总是想知道怎么才能拍出好照片,于是,就去求助书籍。在我们书店关于摄影书的角落,充满了诸如《XX摄影技巧》、《X招教你拍出好照片》、《XX摄影的秘诀》这类的东西。对于一个摄影新手来说,一开始会热烈地品读这类书籍,希望自己也能拍出那些风光大片、人像大片。可是,当跨过摄影的门槛一段时间后再看这些东西,就会觉得“吃不饱”,不屑于再翻它们。

为什么?除了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巧之外,更多是因为这些大谈曝光、构图和后期等的摄影书籍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技巧去拍摄照片。如果说摄影是一门语言的话,那摄影语言的实质是什么呢?就像学外语的学生在刚刚接触翻译的时候,一问到什么是好的翻译,都会回答,说是严复提倡的“信达雅”。是的,是“信达雅”。但需要注意的是,“信达雅”只是好的翻译的判断标准或是要求,而不是关于翻译的理论。它回答不了“好的翻译为什么好?”“怎样才能做到好的翻译?”以及最最核心的问题——“翻译区别于其它的本质是什么?”

书店中一般摄影书籍回答不了“摄影语言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它的含金量也只能是与网络摄影论坛中扫盲贴相当。

摄影语言的实质是什么?摄影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词典中关于摄影的定义。应该有一片研究领域是专门观照它的,而且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虽然这个研究方法不一定是它所独有的。如果参照智慧的智慧叫作“元智慧”、理论的理论叫作“元理论”的话,那么关于摄影语言的实质、摄影的实质的研究,应该叫作“元摄影”研究。

而遗憾的是,一直鲜见关于“元摄影”的理论书籍。今天下午翻看《非像说》这本书的第一节《元影像如是说——再访藏策》(一篇摄影家王征与摄影批评家藏策的对话记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元影像”这样的命名不就是摆出了想要研究影像本质的架势吗?虽然读到最后,藏策也承认,元影像理论的研究只是刚开了个头,还有很多问题都值得研究,目前也讲不明白。但是,一口气读下来,我自己心中还是说不出的愉快。

 

二、“元影像理论”的特征

藏策在对话的一开始就提到了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还提到了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这让人立刻想到了二十世纪哲学界的“语言转向”。

陈嘉映在他所著的《语言哲学》中说道:

认知的进展割开了科学和哲学,割开了实证求真和概念思辨的领域,割开了科学家和哲学家。今天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已经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科学家—哲学家。不是哲学家转向了概念思辨的领域,而是现在有了一块和实证求真活动相分离的概念思辨领域,留给哲学家管理。概念思辨本来就主要是在语言分析层面上进行的,当概念思辨明确成为哲学的主要工作,语言转向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需要注意到是,这里所说的“语言转向”应该是说“哲学界的语言转向”。在我们进行“概念思辨”之前,首先需要研究语言的本体。只有弄清楚语言的本体,才能借助它去进行“概念思辨”,否则,再怎么思辨也思辨不明,思辨出来的也是不明的。

摄影亦是如此。摄影的曝光、用光、构图只能是技巧、技术,它们最多只能被称之为“有关摄影技术的知识”;而一张照片反映了什么、讴歌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这也是人们赋予照片的社会功能,是“外部研究”,是它的社会学意义、人类学意义;只有观照摄影本身的“内部研究”、元影像研究,探索摄影语言的本体,才能被叫作摄影理论。

这三点,也是藏策在谈话中提到的摄影之术、摄影之用和摄影之道。

而“元摄影理论”是什么呢?藏策好像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他只能给出 “元摄影理论” 的特征:

1、是回归影像自身价值的摄影,而非为其他外在目的去充当摄影工具。

2、是一种去功能化的摄影。

3、元影像的摄影是属于个人的观看,而非替别人看,所以元影像的表达,是自述而非转述。

4、元影像不提倡用照片去表达所指的简单意义,甚至要有意去屏蔽这些意义。

5、影像只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途径和过程,而非终极目的。

6、元影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某几种具体的风格或手法。

此外,“元影像理论”还强调对现实的“转义”和“编码”,强调摄影语言对现实的“间离”,强调“陌生化”。

 

三、“元影像理论”与纪实摄影

这些特征会让人感到 “元摄影理论” 对纪实摄影以及新闻摄影的冲击。

确实,一张好的纪实照片就只有记录社会的作用吗?我认为,不见得。一张好的纪实照片同样具有可以探讨摄影本体语言和价值的地方。它同样可以是经过“编码”的和“陌生化”的。因此,好的纪实照片依旧是好的纪实照片,只不过,我们在看它、分析它的时候不应该如以前一样,只是一味或是大篇幅地去讨论它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它的摄影之用。而应该是两管,甚至是三管齐下去分析它的摄影之道、摄影之用和摄影之术。以前的摄影批评主要是强调后两者,现在“拨乱反正”,但也不可一味地强调第一者而忽视后两者。需知,有的照片,它的使命或者它的价值更在“用”而不在“道”。

在新闻作品中,要体现“编码”、体现“陌生化”,还应考虑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个新闻摄影师面对现场,是只应该客观记录还是应该带有自己的态度和情绪,甚至是带有自己所服务的机构的态度和情绪去拍摄?这都是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地方。举个例子,每年外国媒体报道我国“两会”、“党代会”时,他们的摄影记者总是会选取各种夸张和逼仄的角度,拍出的照片让人觉得灰色、压抑和难受,这些照片是被“编码”了,是让人觉得“陌生化”。但是,它们如实地反映了这个事件吗?当然不是。这些照片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他们的拍摄者也背叛了自己的新闻操守。

因此,一味片面地追求“编码”和“陌生化”,很可能落入猎奇的俗套中。

好的照片应该是在摄影之道、摄影之用和摄影之术上都有值得分析和称道的地方。而这样的照片,也往往是被评为“有感觉”的照片,是抵达心灵的照片。

拍摄非常精细的微距照片、拍摄长时间曝光的照片以及很多的实验摄影,它们可能是在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上向前走了一步,为摄影本体语言增加了一种可能和选择。但是,你看到这些照片时,很难说它们“有感觉”。

藏策提出“元影像理论”,也不是要去否定纪实摄影。长期以来,我们给摄影套上了很多枷锁:为了传递信息、为了政治、为了宣传,甚至是为了参赛和为了获奖。摄影界拍出了太多太多以为是好片的废片,绝少有人真正坐下冷静地思考摄影的本体语言。因此,在对话中,他的大声疾呼,难免让人感到“元影像理论”对纪实摄影的攻击性。但是他在谈话后期也说:

“元影像理论”主张影像回归内心,回归个人,回归本体,那是针对现在的影响片面强调“记录”,片面强调公众认知,和片面强调社会功能而言。影像不回归内心和本体,拍什么都拍不好。但并不等于说回归了以后,就不能再“出关”了呀?当你真的悟透了体,那“体”也是可以用,“用”也是可以“体”,体用是可以合一的。

 

四、藏策的冷静

看完整个对话,我觉得藏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他的冷静。

首先,他自己冷静地坐下来思考摄影的本体语言。

其次,他看破了西方那种想把什么都说清楚的学术野心。他没有说他的“元影像理论”可以解释一切,相反,他冷静地承认:

当你把什么都要快说清楚的时候,会忽然发现那个最核心的部分恰恰是不可说的……“洞见”与“盲目”总是如影随形,当你在某个方面获得“洞见”的时候,必会在另一方面陷入“盲目”,这是一个源自人类语言本身的宿命。所以佛家把语言视为“方便”,真正的奥义只可以“拈花微笑”而“不可说”。道家则说“道可道,非常道”。

第三,再这个前提下,他没有以“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借口来逃避对摄影之道的探索,虽然回答摄影之道就像问哲学家“什么是哲学”一样“残忍”。他说:

然而,懂得了“不可说”就不说了也不行,还是要知其不可说而说的……佛家讲“诸法空相”,但还是要先有“法”才能悟“空相”,这才是真武。没有“法”就谈“空”,那是真糊涂。

如前文所说,藏策确实不能给出“元影像理论”的确切定义而只能给出“元影像理论”的特征,这对于摄影语言本体的探索确确实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也在谈话的最后表示:“距离全面破解摄影语言的编码规则,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第四,他没有陷入到西方理论的迷宫当中。西方现成的理论来剖析解构中国的事物,这是中国学界的惯用伎俩。藏策有语言学背景,但没有走这样“二道贩子”的学术捷径。他将西方语言学理论引入摄影本体语言的研究,没有故弄玄虚,也不满足于简单地把西方的公式套在摄影上。他提出,要用东方文化的智慧来阐释西方理论。这既不是强调东方文化的优越性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是强调而在在人类最高智慧上的互补性,是强调“同”的。

 

五、接近理论的最好方式是勤奋

虽然藏策还无法给“元影像理论”下定义,但是,我们却可以接近它强调的“编码”和“陌生化”。怎么接近?需要拍摄者真正浸入到拍摄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要想办法切入进去”

在对话中,他提到了王征拍摄响沙湾:

首先你要发现那些可以构成视觉元素的结构,然后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不同的构成,把功夫做足。比如我观察了你在响沙湾的拍摄方式,你是一个模块模块地啃,细嚼慢咽……发现秋千那个地方可以营造视觉效果,就围着秋千做文章,直到把各种视觉元素在编码上的可能性都实验一番。再到缆车那个地方取如法炮制。

他还提到了一个外国摄影家拍摄自家的后花园:

我记得西方有一位摄影家写了一本书,专门讲摄影的发现,讲他长年累月地拍摄自己家的后花园,拍那里的蛛网,拍那里的一草一木。自己的家的后花园拍好了,你再去别的地方也能拍得好;连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都拍不好,你就算走遍天涯海角,也同样拍不好。

说到底,去探索摄影语言的本体,还是需要勤奋。不要带着“探索摄影语言的本体”这样的使命上路,只需要不停地拍摄,不停地琢磨,不停地去尝试各种可能的曝光、角度、构图和拍摄对象。只要你没有一颗“粗鄙的心灵”,拍到后面,你肯定能觉出摄影语言本体的味道,也能有探索摄影语言本体的成就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