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地(十四)· 茶馆、文殊院、茶馆

(2009-08-22 21:25:02)
标签:

成都

茶馆

文殊院

摄影

旅游

分类: 竹杖笀鞋轻胜马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在成都的时候买了一本《三联生活周刊》,恰巧当期的主题报道是四川的灾后重建。其中有一篇专门讲川西的茶馆的报道,叫作《四川人软绵绵的幸福生活》。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时光滑溜溜的,在孝泉镇上却飘忽得比较缓慢。在这里找寻四川的老茶馆,仿若揭开一个一个隐秘的窗口,窥探本地人最不加修饰的闲散生活。

 

   天刚麻麻亮,总有那么几十个早早起床的老汉沿着几十年不变的路线,摸进附近最熟识的茶铺子喝早茶。第一口热气扑洒的茉莉花茶一下肚,似乎宣告这内容重复的一天正式开始了。”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川西如此,成都亦如此。只有在茶馆里才能看到成都的众生百态。将开水倒进玻璃杯或者三才碗中的时候,“龙门阵”就随着热气一起冒出来了。

 

    我在成都的亲戚中有一位耍家,酷爱喝茶。他在成都的茶馆中看书、聊天,甚至发呆,在那里他学会了英语,谈成了生意。后来,他成了一名高校英语教师,又把学生领到茶馆中喝茶,交流感情,指导学习。现在,他又在学习心理学,估计是因为在茶馆里呆多了,看了许多人的面相,还想看透他们的心理。

 

    我阴历生日那天,家人一块吃饭。当我提出想让他带我去喝茶,他爽快地答应了,让我吃完饭就跟着他走。

 

    饭后,他领我从一条小河边走,沿河一路都是大大小小的茶馆。他指着其中一家的藤椅对我说,这些都不是资格的。真正老成都的茶馆用的都是竹椅竹凳。边说边领着我径直朝前走。顺着河水,穿过一条马路,来到了他的“地盘”。

 

    老板是个黑壮的汉子,还带着些匪气。见我们来了,过来打招呼。看得出来,我的这位姨父和老板很熟络。老板告诉我,这条街的人都认识我姨父。姨父姓刘,都叫他“刘少”。

 

    茶馆不大,沿河边摆了四五张桌子。岸边的房间里还可以打麻将。我想,在很多地方“茶室”都代表着营业性的棋牌室,就是这个道理吧。河边的空气不太好。姨父告诉我,他经常在这喝茶,都习惯了。这的氛围、摆设和感觉都非常“成都”。

 

    老板会问来喝茶的人,喝花的还是喝素的。“花的”就是花茶,“素的”就是绿茶。两杯绿茶端上来,一根根毛尖在干净透亮的细长玻璃杯中舒展、涌起又一一躺入杯底。我还是第一次这么仔细地看绿茶泡开的样子,顿时,想到了韩寒成名的那篇文章——《杯中窥人》。

 

    茶泡好了,就要“摆龙门阵”了。那晚的聊天与茶并无太多关系,我与姨父聊了很多关于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事,两个人的兴致都很高。他让我和他用英语聊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英语让我觉得很不自然,更何况面对一个中国人。这也是我从来不去各种英语角的原因。他一时兴起,用英语讲他上课怎么带学生做debate,我看旁边一桌吃火锅的人都向我们投来了诧异的目光。

 

    天早已擦黑,也没有拿相机出来摆弄。

 

    晚些时候,两个人都还意犹未尽,便相约后天,也就是我离开成都的上午,他带我去寺庙里喝茶。他说,味道自是另外一番。

 

    走到时候只需要把钱压在杯子下面,然后大声用升调给屋里的伙计说一声:老五,钱压起咯。

 

 

    后天起了个早,在家等他来接我。上车之后,他告诉我,要去的寺庙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殊院。文殊院香火旺盛,是四川省佛教协会和成都市佛教协会之所在。姨父告诉我,每年春节的时候,人多得挤都挤不进院子。于是,好多人都选择在外面烧香祈福。寺院外红色的围墙下都是被烟火熏过的黑色印记。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文殊院周围也有一排仿古建筑,一并叫做文殊坊。姨父先进去,让我在外面转转,照照相。看到一处“麻将与茶文化博览馆”,本想进去看看。无奈票价三十,自己只有悻悻离去。因为先去了宽窄巷子和锦里,眼前的文殊坊对自己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倒是心里一直惦念着在寺院里喝茶的感觉,于是快步走进院内。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文殊院是一座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钟楼鼓楼藏经楼等都配备完整,寺院不小。院里有很多僧人,根据文殊院规定,年满十八岁以上青年才能入庙,经试用两年合格后得授予沙弥戒,正式出家。此外,寺院的空林佛学院还开设函授班,也可以到寺院学习佛家经典。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问了问人文殊院的茶馆在哪,顺着别人指引的方向很快找到了地方。茶馆很大,约摸有上百张桌子在院里排开,桌子是木头的,椅子是竹制的。姨父早已在里面等候,泡一杯茶,看着报纸,坐一张竹椅,再把脚放在另一张竹椅上。这便是四川人软绵绵的幸福生活。姨父说,你还不习惯这样,那是因为你来得不多。来得多了,就这样了!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这家茶馆和前天的茶馆不一样,泡茶用的是三才碗。泡出来的也就是盖碗茶。前天喝的是“素的”,今天就要了一杯“花的”。茶要自己去取,都放在了杯子里。拿来放到桌上后,就可以叫老板拎着壶过来沏茶了。喝盖碗茶,喝的时候可以一只手托茶托,一只手用茶盖将漂在杯面的茶叶顺开来喝。也可以用一只手拿起三才碗,压紧茶盖,露出一点,用嘴吮上一口。

 

    喝盖碗茶有个规矩,若要加水,只需将盖子揭开,竖着立在茶托上,紧挨着茶碗就行!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我看周围的人不是在看报便是在聊天,互不打扰。聊天的人声音再大,也不影响看报人的心境。闹中求静,说的是佛家的禅定。一张嘴、一把折扇和一份报纸成了成都茶馆里的“三宝”。姨父告诉我,旁边那帮人中有一些他所供职的大学的老师,现在放假了,早上都坐在这喝茶。这激起了我对在四川当老师的无限向往。真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加之这是佛家寺院,更是“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茶馆旁边就可以吃素斋。这距寺院的佛号经声已经太远了,与在城市中的素食店吃饭并无太多不一样。

 

    吃完饭出来,寺里的僧人也刚刚用餐完毕,红桌子红板凳,偌大的“食堂”只剩下几位工作人员。这更显得食堂空空荡荡,由此也可以想象,文殊院里有多少僧人和义工。

 

    说起义工,国外的一套制度早已成型。中国人在去年奥运会志愿者热的带动下也蠢蠢欲动起来。姨父说他有时间的话想来文殊院做做义工。我也一直想找个地方奉献自己的知识和精力。

 

    我的老师般若,有着菩萨一样的慈悲。在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她正在川西南的磨西支教,笃定勇敢,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然而却还在不停地反省检讨,让自己做得更好,让所教的学生更好。近来每每细读老师在支教之余,挤出时间写下的博文,更是自惭形秽。

 

    文殊菩萨掌管着人间智慧,我愿您在赐出智慧的同时还给那人一颗慈悲的心。

    我将三支香置于眉间,许下如此心愿!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四川之行的十四篇游记写完了。本来从八月一日开始,打定主意一天一篇,可是中间外出,打字不便,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二十二天。写完了,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给我的相机一个交代吧!

 

                 蜀地(十四)· <wbr>茶馆、文殊院、茶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