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思想飘过的痕迹 |
1.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不喜欢自己,是因为内心在和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没有他人的漂亮,没有他人的能力,没有他人的财富……体会不到自己独一份的价值,便永远没有勇气接纳自己。
2.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你必须首先理解这一点。无论是用行为标准还是存在标准,都需要“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贡献感。
@获得幸福,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3.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4.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
青年:为什么?
哲人: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5.“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这种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在早些年一些调皮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可是现在发现,学校里都没有调皮的孩子了,他们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可就是成绩提不起来。提不起成绩也是为了寻求他人的关注吗?
6.自我接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7.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接纳自己的平凡,接纳平凡的自己。这样就不会过分要求孩子要怎样?世界之大,总有他生存的方式,总有他活下去的勇气。
@按照青年“甘于平凡就是在肯定懒惰的自己”的意思,那他更应该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更应该有被讨厌的勇气,可是他现在的状态,分明是在排斥和狡辩,依旧崇尚“行为标准”,必须有所成就才是幸福的,自相矛盾下,其实还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失职”找借口。
@转 【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甘于平凡的勇气”这句话,让我想起离开部队前,单位领导给我的赠言简单又深刻,就六个字——普通人,平常心。
最近无意间看到梁永安老师的一次访谈,让我又一次想起这件事来。
梁老师对刚考入复旦的大一新生说,我们今后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
很有意思。对于这些刚刚高考胜利,考上名校的学子而言,他们很容易感觉到自身的优越,认为是天之骄子,或被身边人捧为人中龙凤,将来要做一番大事业云云。而梁老师一上来就给他们一盆“冷水”——我们毕生的追求,是做一个普通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在鼓励大家放弃上进奋斗,甚至与当前躺平的思潮不谋而合。毕竟在以前的教育和观念里,很多人毕生的追求,就是要出人头地,要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梁老师则希望当下的教育能够把大家拉回地面,其实也对应了当初那句赠言:普通人,平常心。
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在我看来,是希望我们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在努力奋斗这个概念上放卫星,是希望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然后做力所能及的且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要被成功学和社会洪流冲掉了我们本短暂的人生,这样就很好。
如果只是以出人头地为目的的话,其实是给自己找来了一个非常偏狭的道路,而且往往到最后打赢了别人,输给了自己。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普通人呢?
首先,对生活有清醒的自知。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其实是很知道自己该怎么生活,该做什么,而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头上,觉得做了人上人才有幸福。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整个生活会发生变化,会围绕自己喜欢的事情去组织自己的资源分配,有取舍,有热情。
其次,能够不断寻找自我,改造自我,在这个过程里,证明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证明这个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这样的生命是有宽度的。让我想起另外一位我很喜欢的中文系老师,骆玉明老师说的话,一己之命与众生相连接,生命才会放大。
进而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普通人,是与众生相连接的,他和大众在一起的,哪怕他后来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出类拔萃,但是他的价值观和工作的努力方向,都是为大众服务的,他绝对不会想着我要脱离这个阶层,我要站在这个阶层的头上,有一种和光同尘的感觉。
芸芸众生,有各自的幸福,有自己的价值和肯定,那就很好。
最后,跟大家分享作家阿城的一段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阿城写出《棋王》,轰动文坛。当时《中国青年报》的马立诚邀稿,希望他能为自己写一段小传,阿城介绍完自己的经历,总结说:
这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像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这与一个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转:
作家周国平先生说“人生有三次成长:当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当你竭尽全力仍然无能为力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的平凡并接受自己平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