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沐浴者的诗情画意

(2007-12-01 08:17:38)
标签:

文学/原创

养生诗话系列

普及医学知识

分类: 养生诗话
               沐浴者的诗情画意

                               (一)

    由水生到陆生的动物进化过程,使沐浴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个人卫生行为的第一选择。从生下来第三天的“洗儿会”。到死后洗罢澡、剪去手脚指甲才能发丧,人的一生从沐浴始,亦从沐浴终。沐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从肉体到精神的愉悦与欢欣。这一体味以历代诗人的记述为最生动、最为传神。

形适外无恙,心恬内无忧。

夜来新沐浴,肌发舒且柔。

宽裁夹乌帽,厚絮长白裘。

裘温裹我足,帽暖履我头。

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

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

    这首收载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白香山诗集》卷24的“新沐浴”诗,记录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严冬的夜晚,沐浴过后的内心感受:恰到好处的沐浴,不仅使诗人的肌肤和头发恢复了弹性和轻柔,而且让诗人的精神由形体的无灾无病,转化为心境的无忧无虑。再加上洗浴过后舒暖的穿戴;恰到好处的饮酒、进食,愈发给这愉悦的洗浴锦上添花。

老来喜沐浴,又复畏风寒。

门户齐扃闭,日光尽遮拦。

不自见形槁,岂复生长叹。

骤浴未甚适,徐浴始陶然。

兰汤三益后,颓然如醉眠。

问我何所似?如与妇交欢。

交欢竭精髓,沐浴泽容颜。

起来披衣坐,自觉生羽翰。

矫然欲上升,但苦力稍绵。

乘此力稍绵,觅枕游邯郸。

我意在辟谷,且勿劝加餐。

    与白居易沐浴过后穿戴整齐,适量地喝点洒、吃点饭的习惯略有不同,清代大学问家李渔(笠翁)在上面这首“新沐”诗中主张,洗罢澡不吃饭,更不喝洒,而是乘着身体泛起疲劳感的刹那,不失时机地美美睡一觉。李渔对沐浴带给人从肉体到精神的愉悦的感觉是:类似性交,而又胜过性交。因为过度的性交能够消耗人的体力、精力,危害健康。而尽情的沐浴不仅对人无害,而且能使人的皮肤、容颜更加光洁、滋润。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他撰述的《古今谈概》一书中,记载有一位沐浴成癖者,这个名叫何修之的人,一天洗十多遍澡,犹恨没有尽兴。人们送给他一个外号——“水淫”,意思是该人与水交欢成癖。而李渔又将洗澡的过程比喻为“如与妇交欢”,真是爱沐浴者体味相同。

    凡事都须有个限度,否则,物极必反。讲卫生、爱洗澡也是这样。冯梦龙的《古今谈概》中还记载有一位爱沐浴走到了极端的人物,此公姓蒲名传正,在宋代当过大官。因此,洗澡不仅次数频繁,而且排场极大。据载,蒲传正一天的沐浴分六个层次:大洗面、小洗面、大濯足、小濯足、大澡浴、小澡浴。小洗面,中间换一次水,两个服务员伺候。大洗面,中间换三次水,五个服务员伺候。小洗面只洗脸部,大洗面扩展到脖子和肩部。小濯足,中间换一次水,两个服务员伺候,只洗到脚踝以下。大濯足,中间换三次水,洗濯范围扩展到膝部及大腿。小澡浴,洗澡的热水用三斛(30斗)、服务员5-6名。大澡浴,洗澡用热水五斛(50斗)、服务员8-9名。蒲传正每天两洗面、两濯足,每次大小洗面与濯足间,各增加一次大小澡浴。这样的沐浴癖好,已超出了正常限度,成了一种病!

                            (二)

    龙生九子,子子个别。不讲卫生,不爱沐浴的人,古往今来也大有人在。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北宋时期知名的政治家、改革者、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执着、最著名的改革家,其所遭受的非议、批评,乃至人身攻击,亦前所未有。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甚至几乎与王安石变法同垂不朽的批评言论,我以为当推据说是宋代著名政治评论家苏洵所写的《辩奸论》一文。(据郭沫若考证,《辩奸论》的真正作者并非苏洵,而是与苏洵、王安石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邵康节的儿子邵伯温)。

    一篇匿名(或冒名)的“小字报”,能在王安石生前身后对王安石本人及其变法举措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作用,我以为《辩奸论》的威力,既不在于它假托苏洵姓氏造成的名人效应,也不在于它不幸而言中了王安石变法最终惨遭失败的命运。《辩奸论》的成功是因为它击中了一个人们普遍认同的心结,那就是:一个连个人起码卫生都理不清爽的人,是不可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的!

    翻开历史的卷帙,拂去岁月的风尘,让我们看看古往今来不讲个人卫生者,能不能有所作为。生活在汉末魏晋时期的嵇康,是史籍中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既身居显要(尽管是有职无权),又极不讲究个人卫生的知名人物。据嵇康个人自述,他从小娇生惯养“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甚至懒惰到连小便憋紧都不肯随时去解的地步,“令胞中略转乃起”——直到尿液快溢出膀胱时才起身去方便。不好运动,导致筋骨无力,肌肉松驰;懒得动弹,憋到尿床才去撒尿,危害的只是个人,可以不去管它。可是,一个月、半个月不洗一次脸,不到实在闷痒难忍不梳洗一次头,污染的却是周围的环境,危害所及则不仅仅是一个人。难怪宋代一位名叫李流谦的中级官员,在痛悔自己不该向嵇康学习,三年不曾洗澡沐浴时,深有感触地作诗自我批评:

性懒如嵇康,不沐已三岁。

虮虱擅封域,污垢为之地。

譬之大诸候,父亡辄子继。

纳污固云久,用鉞岂得已。

朝来汤沐具,缟素雪危涕。

决河卷尘泥,崩风刮氛翳。

驰襜坐茂树,未足当快意。

蜕日沥余润,寸栉导积气。

蓬根入风露,浮爽到肝肺。

却忧见斑毛,引镜不敢对。

弹冠一趺坐,茹连岂吾事。

置之勿复道,我醉欲眼尔。

    一个人的发丛,成了虮虱世代生养、繁殖的领地;一个人肌肤上沉积的污泥,不用刀剑等利器竟然没办法除去。这个走到哪把臭带到哪的人,不就是一个流动的垃圾桶、污染源吗?难怪当李流谦烧开热水,决定和满身的污垢告别时,连他准备擦身的雪白的毛巾激动地掉了泪。尽管肮脏的污水,将使这白雪般的浴巾再也无法保持昔日的素洁。

    终于感受到讲卫生快乐的李流谦,又恢复了常人的生活。而终日以风梳头、以雨洗澡的嵇康和无论何时都“囚首丧面”的王安石,则一个被杀,一个被贬。真理无疑站在假托苏洵之名的《辩奸论》作者一边:“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都不可走极端。那些见到月有晕,而知风将至;摸到树根发潮,预言有雨将来的预言家,只不过比别人多留心了一点事物发展的蛛丝蚂迹。因此,我建议那些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志的人们,万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是先从洁身自好、讲究个人卫生开始你人生旅途和万里征程吧。

                                  (三)

    由于条件的限制,古代的人们沐浴不可能总是全身洗浴。于是浴足便成了沐浴者最经常的洗浴方式。所谓浴足,就是人们常说的洗脚。关于洗脚与健康、养生的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俚言俗语:“有钱的吃药,没钱的洗脚”,“三天吃掉一只羊,不如洗脚后再上床”……。

    如果说“天天洗脚,胜吃补药”这类的俚言俗语,道出得只是浴足的好处的话,“夜夜把脚洗,寒气驱脚底”;“双脚如树根,治足治全身”这类的经验总结,阐述的则是为什么洗脚能使人健康长寿的机理。

    原来,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生命和健康的维持,依靠的是气血在人体内正常的运行。而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遍布人身的经络和血脉系统。古代医学家形象地将人体的经络系统比喻为一棵大树,十二经脉是大树的主干,十二经脉分支出来的络脉是大树的枝条;穴位,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门户”,就象一片片树叶,密密麻麻地分布这株大树的枝干和树梢上。双脚,不仅处于人体这棵大树的最低位置,分布有66个穴位(占全身总穴位的十分之一),而且是全身十二条经脉中六条经脉的起始点或终止处。因此,将双脚比喻为人体这大树的“树根”,实在是再形象不过,再恰当不过。

    树木要想茂盛,就得时常给树根浇水。人要健康,经常洗脚或不可缺。为什么呢?因为洗脚时泡脚的热水和不间断的对足面、足底的揉搓,以及洗完脚后进行的按摩,都能给足部以良性的刺激。这些良性刺激通过分布在足部的穴位,先传导到络脉,再传输到经脉,最后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从而起到增强体质、抵御病痛等作用。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82岁那年,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热情推荐浴足给健康长寿带来的好处:

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

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头顶、足底,均为微循环和神经末稍所在。经常梳头(沐)、经常洗脚(浴),不仅可以促进微循环,延缓头部和足部的衰老,还可以通过刺激末梢神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治疗高血压、肺心病、神经衰弱、眩晕、感冒。难怪另一位宋代大学问家温革,也曾以诗歌雅唱的形式,记录下了他对坚持沐浴可促进人体健康的认识:

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

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

    谁说中国医学缺少现代气息?这“血之余”,不就是微循环?“人之底”不就是末梢神经吗?谁说俚言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陆游、温革等人的洗脚、沐浴诗词展现的科学光芒,至今不失为中国古典诗歌殿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话牙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