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就像当医生--值得再次学习的好文字
(2012-06-12 12:00:53)
标签:
市场研究咨询公司看医生艾力森咨询化研究财经 |
分类: 解读市调 |
咨询就像当医生
-访中国盖洛普副董事长方晓光先生
2004-11-20
记者:美国盖洛普公司是国际知名的民意调查和商业咨询公司,享有盛誉。1993年,美国盖洛普公司与中国凯利实业有限公司在中国合资建立“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盖洛普是以量化分析模型起家的,强项是在统计分析的模本化和数据能力的专业化方面。据我所知,盖洛普对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做满意度测量时有一些区别。国外企业一般只让调查公司做完实施测量阶段,得到数据;而国内公司则对调查结果全盘接受,但希望在调查咨询完成后,能让销售额有所上升。这对盖洛普公司有怎样的挑战?
方晓光:咨询公司,英文是consulting,这个词的原意就是“看医生”。看医生就是最典型的咨询,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检查,就是测量。医生提出要检查是最基本的。高明的医生和一般医生的区别并不是前者不要检查,后者才要检查,而是高明的医生知道应该检查什么,他不会简单地让你作全身体检。像盖洛普咨询时,一般对内测量12个方面、对外测量11个方面,或者专门设计一套问卷。这是医生工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测量完之后的解释。患者白血球高的情况有各种原因,低也有不同原因,医生需要看过检查单后作判断。只会让人做检查、只会打针的那是护士,不会看检查单的是小医生。高明的医生要会看检查单、会开处方还要会做手术。
咨询公司就是要给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处方。对那些只要咨询公司提供数据的合资公司,这种“点菜型”的病人,咨询公司一点主动权也没有。还有一种病人很麻烦,他进来只说自己不舒服,什么都要看,哪儿都想查,开了药还一定要医生每天盯着吃药,提醒他去锻炼……这样的病人也不好侍候。
我觉得咨询公司应该开好处方,给企业出好点子,对病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不能代替企业。在质量问题上,咨询公司就是作为“外脑”帮助企业从服务的终端角度看企业,跳出“庐山”看“庐山”。任何一个人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咨询公司的作用更多的是举一面镜子给企业,让他们反思自己还有哪些问题。
记者:在国际上,企业通常请“外脑”来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率,但是目前专业的咨询、调查公司对中国企业大多数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不可或缺的。您觉得在推展业务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方晓光:你的问题主要是谈咨询公司与企业的关系。企业需要外脑,因为有时候当局者迷,容易夜郎自大,所以企业自己做调查不太能做到客观公正。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上说,任何一个组织报喜不报忧是共性,它需要第三只眼来量化和监测。
盖洛普的核心是软数据管理,它提醒我们的客户把关注点放到人身上来,关注对内员工管理、对外客户忠诚的提高。我们的测量工具是CE11。“C”是顾客(customer);“E”是忠实(engagement);“11”是争取忠实顾客而必须达到的11个情感结果,它分为“L3”(忠实的3个维度)和“A8”(情感依附的8个维度)两个部分。我们现在提出的“人本西格玛”,人和物不一样,人之间的差异是一定的,但我们要尽可能缩小这种差异。
有人说咨询公司能死马当活马医,那是不可能的。咨询公司不是来救命的。力挽狂澜、扭亏为赢、死而复生,这些都不是咨询公司能做的,咨询公司都是给好皮子上加一层油。凡是盖洛普有幸为他们服务的企业都是成功者,电信、汽车行业来找我们的企业,他们抓的质量都是高端质量。我们做调查不会去问“轮子圆不圆”,而是问色彩的选择、方便等,更关注的是售后服务。打个比方说,龟兔赛跑中我们是给兔子送水的。我们的作用是帮助主动脉,打通微循环。找我们的企业起码是硬数据过得去的企业,才会来找我们解决软数据的问题。
记者:有些专家和企业对数据报告持有这样的观点:“报告对我们帮助不大,不太可能提供肯定的、有建设性的东西,但是绝对能提供防范性的。就是说,什么是不能做的绝对得听数据的,但数据未必能给你一些好的建议”。有一些企业对咨询公司确实存在一些抱怨:我给了你钱,应该有效果才是。您怎么解释数据的效果不佳的情况?
方晓光:咨询公司如何让企业满意,存在一个巨大挑战:怎样管理客户的期望。就像一个优秀的医生,来一个病人就要先界定需求,要界定咨询的工具,界定这次咨询项目的范围,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见好就收,你得告诉他什么事找咨询公司有用、什么事必须由企业自己去做。如果企业两手一伸,都靠你了,你也两手一伸,谢谢你给我这次机会就扑了进去,只能说咨询公司不专业、企业也不专业。
德国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写了一本书《战争论》,他说过一句话:“军事上最难的事情不是什么时候开始打仗,而是什么时候结束打仗。”当年,人家说进军巴格达,老布什说不进军巴格达,到此为止,因为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小布什现在说是把萨达姆抓起来,但美军的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见好就收,一直在巴格达呆下去。但伊拉克人民两手一伸,向美军要水、要粮、要保护,说明美军陷进去了,他们没有管理好伊拉克人民的期望。
我们咨询公司是专业医生,我们会申明:我们只干一件事,然后很清楚地说其他事是给定的。这不是托词,这是咨询行业决定的。真正的把东西拿过来融会贯通、做出管理决策和行动的是当事者本人,而不是咨询公司。
咨询本身是一门艺术,跟企业管理者思维层次有关系。换句话来说,病人得读点大众医学。病人学医并不是说自己学会看病,而是会批判性地、有选择地分析医生的建议,然后博采众长地为自己所用。
记者:您作为盖洛普的元老,见证了国内调查咨询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以您的经验来看,盖洛普给企业咨询的好思路、好处方有哪些?
方晓光:质量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质量问题的前提是相对资源的竞争,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我们要对质量问题辩证地去看。什么是质量?质量不单是耐用,质量不仅仅是可靠,质量可以分为一个低标准和一个高标准。
说质量本身是一个低标准,意思是说在市场经济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质量几乎是肯定的,质量是你的入场券,质量是一个做好了未必出彩,做不好就出局的事。我们把它当作低标准,意思是说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用我们盖洛普的话来说,质量是一个“惩罚因子”。经过盖洛普的测量,“惩罚因子”有两个,一个是准确,一个是便捷。举例说,我要来馒头不要来馄饨,要馄饨不要让人等半小时以上。与“惩罚因子”相对的是“奖励因子”。“奖励因子”就是说,做不好,你未必出局;做好了,你肯定出彩,而且别人学不去。比如说特色服务。
质量的高标准就是品牌。有了品牌,它能帮助消费者克服价格、服务流程等问题。高端质量,首先是伙伴,也叫亲情服务、微笑服务,让顾客真正感觉到人格受到尊敬;再高一层是咨询,顾客在使用一种服务和产品时,最高层次是自己想学一手,咨询就是教你一手。
因而我们说,质量本身是分层次的。从质量到品牌还有很大的距离,从产品不出毛病变成口碑,从准确、便捷到咨询。低层次需要准确、便捷是理性需求,高层次的质量是满足理性需求之外来满足其感性需求。
过去,我对人性的看法太不高明、不够辩证,所以我们的管理大多是机械管理。现在,我们重新关注人,以人为本。我们有两个重要发现:第一,人跟人是不一样的,质量问题在高层次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需求。第二,人的情感超过理智。比如说,我要是喜欢你这个品牌,你即使不便捷,让我多跑点路,我也愿意;你就是涨价了,我还觉得荣耀,认为你的东西好。情感上的东西驱动人的反应和抉择。
我们不要把质量简单地看作是“出错率”。质量其实是一个全过程。你如果把质量辩证地来看,就会得出两个结论:要么,你就把质量当成整个营销管理目标层的起点;要么你就把质量本身分成低端质量和高端质量、理性质量和情感质量。
而且,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教育程度、消费的成熟程度以及竞争对手造成的环境的变化,质量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标准,过去的“自选动作”可能现在变成了“规定动作”。质量的门槛不断提高,中国的企业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应该更加辩证,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分析。
盖洛普对质量问题的理解,引进了国际高标准机制,引进了对人性的看法等一系列软数据。我们提倡的是两个“M”的互动:其一是测量(measurement),其二是管理(management)。我们说,管理需要测量,测量为了管理。我们测软数据主要关心与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像当裁缝,大家都知道要量体裁衣,但量什么?一般裁缝都知道量三围就够了,把手指粗细量得再准确也没有意义,因为裁缝并不打造戒指。测量数据测什么?我们一般测两对硬数据和两对软数据。硬数据一个是财务,一个是生产流程;软数据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员工。我们帮助顾客测量的就是这部分软数据,要对惩罚因子、奖励因子进行评测,对品牌资产管理进行评测。
记者:《中国质量》的读者绝大部分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质量人士,他们最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是统计技术。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调查、咨询公司跟质管人员应该是很有共同语言的,您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关于职业规划和学术给养方面提点建议?
方晓光:现在管理的书特别多,我相信咱们的质管人员都有他们的技术专长。盖洛普培训职业经理人,主要是启发一种思想认识、哲学的东西。我觉得,我们企业的各层领导 和管理人员需要对质量像其他问题一样做更高、更深入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技术到位就行了,把质量的观念和对质量辩证的看法深入到企业各层中去,尤其是灌输到一线员工中去。
我觉得中国有一种现象:对有形的东西,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比如说系统、技术。对企业来说,品牌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与知名度等同的阶段,认为在一百人里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就很了不起了。其实,我觉得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品牌,这就是为什么掌握了品牌的公司可以把其他东西外放,而他们掌握的是无形的东西,现在,有形的东西打不过无形的东西。
在管理上我们不缺少会计、审计、融资、核算、MBA、六西格玛这些方法,我们的差距主要还是在人文上的差距。我们东方文化比较封闭,总以为人家厉害的是坚船利炮,但是没想到我们差得最大的是人文上的差距。管理人员要学什么?学哲学,学管理哲学,学人文哲学,然后再回过头来看以前耳熟能详的、熟视无睹的技术流程化的管理,把质量的理解更加情感化、社会化、哲学化、人本化。
方晓光:咨询公司,英文是consulting,这个词的原意就是“看医生”。看医生就是最典型的咨询,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检查,就是测量。医生提出要检查是最基本的。高明的医生和一般医生的区别并不是前者不要检查,后者才要检查,而是高明的医生知道应该检查什么,他不会简单地让你作全身体检。像盖洛普咨询时,一般对内测量12个方面、对外测量11个方面,或者专门设计一套问卷。这是医生工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测量完之后的解释。患者白血球高的情况有各种原因,低也有不同原因,医生需要看过检查单后作判断。只会让人做检查、只会打针的那是护士,不会看检查单的是小医生。高明的医生要会看检查单、会开处方还要会做手术。
咨询公司就是要给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处方。对那些只要咨询公司提供数据的合资公司,这种“点菜型”的病人,咨询公司一点主动权也没有。还有一种病人很麻烦,他进来只说自己不舒服,什么都要看,哪儿都想查,开了药还一定要医生每天盯着吃药,提醒他去锻炼……这样的病人也不好侍候。
我觉得咨询公司应该开好处方,给企业出好点子,对病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不能代替企业。在质量问题上,咨询公司就是作为“外脑”帮助企业从服务的终端角度看企业,跳出“庐山”看“庐山”。任何一个人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咨询公司的作用更多的是举一面镜子给企业,让他们反思自己还有哪些问题。
记者:在国际上,企业通常请“外脑”来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率,但是目前专业的咨询、调查公司对中国企业大多数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不可或缺的。您觉得在推展业务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方晓光:你的问题主要是谈咨询公司与企业的关系。企业需要外脑,因为有时候当局者迷,容易夜郎自大,所以企业自己做调查不太能做到客观公正。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上说,任何一个组织报喜不报忧是共性,它需要第三只眼来量化和监测。
盖洛普的核心是软数据管理,它提醒我们的客户把关注点放到人身上来,关注对内员工管理、对外客户忠诚的提高。我们的测量工具是CE11。“C”是顾客(customer);“E”是忠实(engagement);“11”是争取忠实顾客而必须达到的11个情感结果,它分为“L3”(忠实的3个维度)和“A8”(情感依附的8个维度)两个部分。我们现在提出的“人本西格玛”,人和物不一样,人之间的差异是一定的,但我们要尽可能缩小这种差异。
有人说咨询公司能死马当活马医,那是不可能的。咨询公司不是来救命的。力挽狂澜、扭亏为赢、死而复生,这些都不是咨询公司能做的,咨询公司都是给好皮子上加一层油。凡是盖洛普有幸为他们服务的企业都是成功者,电信、汽车行业来找我们的企业,他们抓的质量都是高端质量。我们做调查不会去问“轮子圆不圆”,而是问色彩的选择、方便等,更关注的是售后服务。打个比方说,龟兔赛跑中我们是给兔子送水的。我们的作用是帮助主动脉,打通微循环。找我们的企业起码是硬数据过得去的企业,才会来找我们解决软数据的问题。
记者:有些专家和企业对数据报告持有这样的观点:“报告对我们帮助不大,不太可能提供肯定的、有建设性的东西,但是绝对能提供防范性的。就是说,什么是不能做的绝对得听数据的,但数据未必能给你一些好的建议”。有一些企业对咨询公司确实存在一些抱怨:我给了你钱,应该有效果才是。您怎么解释数据的效果不佳的情况?
方晓光:咨询公司如何让企业满意,存在一个巨大挑战:怎样管理客户的期望。就像一个优秀的医生,来一个病人就要先界定需求,要界定咨询的工具,界定这次咨询项目的范围,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见好就收,你得告诉他什么事找咨询公司有用、什么事必须由企业自己去做。如果企业两手一伸,都靠你了,你也两手一伸,谢谢你给我这次机会就扑了进去,只能说咨询公司不专业、企业也不专业。
德国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写了一本书《战争论》,他说过一句话:“军事上最难的事情不是什么时候开始打仗,而是什么时候结束打仗。”当年,人家说进军巴格达,老布什说不进军巴格达,到此为止,因为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小布什现在说是把萨达姆抓起来,但美军的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见好就收,一直在巴格达呆下去。但伊拉克人民两手一伸,向美军要水、要粮、要保护,说明美军陷进去了,他们没有管理好伊拉克人民的期望。
我们咨询公司是专业医生,我们会申明:我们只干一件事,然后很清楚地说其他事是给定的。这不是托词,这是咨询行业决定的。真正的把东西拿过来融会贯通、做出管理决策和行动的是当事者本人,而不是咨询公司。
咨询本身是一门艺术,跟企业管理者思维层次有关系。换句话来说,病人得读点大众医学。病人学医并不是说自己学会看病,而是会批判性地、有选择地分析医生的建议,然后博采众长地为自己所用。
记者:您作为盖洛普的元老,见证了国内调查咨询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以您的经验来看,盖洛普给企业咨询的好思路、好处方有哪些?
方晓光:质量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质量问题的前提是相对资源的竞争,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我们要对质量问题辩证地去看。什么是质量?质量不单是耐用,质量不仅仅是可靠,质量可以分为一个低标准和一个高标准。
说质量本身是一个低标准,意思是说在市场经济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质量几乎是肯定的,质量是你的入场券,质量是一个做好了未必出彩,做不好就出局的事。我们把它当作低标准,意思是说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用我们盖洛普的话来说,质量是一个“惩罚因子”。经过盖洛普的测量,“惩罚因子”有两个,一个是准确,一个是便捷。举例说,我要来馒头不要来馄饨,要馄饨不要让人等半小时以上。与“惩罚因子”相对的是“奖励因子”。“奖励因子”就是说,做不好,你未必出局;做好了,你肯定出彩,而且别人学不去。比如说特色服务。
质量的高标准就是品牌。有了品牌,它能帮助消费者克服价格、服务流程等问题。高端质量,首先是伙伴,也叫亲情服务、微笑服务,让顾客真正感觉到人格受到尊敬;再高一层是咨询,顾客在使用一种服务和产品时,最高层次是自己想学一手,咨询就是教你一手。
因而我们说,质量本身是分层次的。从质量到品牌还有很大的距离,从产品不出毛病变成口碑,从准确、便捷到咨询。低层次需要准确、便捷是理性需求,高层次的质量是满足理性需求之外来满足其感性需求。
过去,我对人性的看法太不高明、不够辩证,所以我们的管理大多是机械管理。现在,我们重新关注人,以人为本。我们有两个重要发现:第一,人跟人是不一样的,质量问题在高层次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需求。第二,人的情感超过理智。比如说,我要是喜欢你这个品牌,你即使不便捷,让我多跑点路,我也愿意;你就是涨价了,我还觉得荣耀,认为你的东西好。情感上的东西驱动人的反应和抉择。
我们不要把质量简单地看作是“出错率”。质量其实是一个全过程。你如果把质量辩证地来看,就会得出两个结论:要么,你就把质量当成整个营销管理目标层的起点;要么你就把质量本身分成低端质量和高端质量、理性质量和情感质量。
而且,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教育程度、消费的成熟程度以及竞争对手造成的环境的变化,质量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标准,过去的“自选动作”可能现在变成了“规定动作”。质量的门槛不断提高,中国的企业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应该更加辩证,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分析。
盖洛普对质量问题的理解,引进了国际高标准机制,引进了对人性的看法等一系列软数据。我们提倡的是两个“M”的互动:其一是测量(measurement),其二是管理(management)。我们说,管理需要测量,测量为了管理。我们测软数据主要关心与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像当裁缝,大家都知道要量体裁衣,但量什么?一般裁缝都知道量三围就够了,把手指粗细量得再准确也没有意义,因为裁缝并不打造戒指。测量数据测什么?我们一般测两对硬数据和两对软数据。硬数据一个是财务,一个是生产流程;软数据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员工。我们帮助顾客测量的就是这部分软数据,要对惩罚因子、奖励因子进行评测,对品牌资产管理进行评测。
记者:《中国质量》的读者绝大部分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质量人士,他们最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是统计技术。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调查、咨询公司跟质管人员应该是很有共同语言的,您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关于职业规划和学术给养方面提点建议?
方晓光:现在管理的书特别多,我相信咱们的质管人员都有他们的技术专长。盖洛普培训职业经理人,主要是启发一种思想认识、哲学的东西。我觉得,我们企业的各层领导 和管理人员需要对质量像其他问题一样做更高、更深入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技术到位就行了,把质量的观念和对质量辩证的看法深入到企业各层中去,尤其是灌输到一线员工中去。
我觉得中国有一种现象:对有形的东西,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比如说系统、技术。对企业来说,品牌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与知名度等同的阶段,认为在一百人里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就很了不起了。其实,我觉得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品牌,这就是为什么掌握了品牌的公司可以把其他东西外放,而他们掌握的是无形的东西,现在,有形的东西打不过无形的东西。
在管理上我们不缺少会计、审计、融资、核算、MBA、六西格玛这些方法,我们的差距主要还是在人文上的差距。我们东方文化比较封闭,总以为人家厉害的是坚船利炮,但是没想到我们差得最大的是人文上的差距。管理人员要学什么?学哲学,学管理哲学,学人文哲学,然后再回过头来看以前耳熟能详的、熟视无睹的技术流程化的管理,把质量的理解更加情感化、社会化、哲学化、人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