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五四,和女友一起欣游香山植物园,丰富无尽的花草植物给我们带来欢喜悦目的开心,曹雪芹大师的故居----黄叶村旧地,更使我产生无限感慨、多思。
亲临曹大师的故地,亲眼探询他当年的写作实景,令我从红楼梦的超级悲剧中再次品嚼曹家的由平到军、由辱到盛,再从旺盛的贵族到落魄的创作的变迁世事。人世间,尤其是我东方人世间,无论怎样登峰造作、无论怎样悲欢离合,无逃脱不料30年河西、40年河东的模式,盛极必衰、穷尽既富的辨证演义在历史的长幕中谢了一幕又一幕。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高中毕业后的那一段最艰难的日子的后期,确切的说我是一连读了两遍的,第一遍是毛读,因我看的是繁体版本,许多字不认得,就那样过了一遍,直翻到全著的后部,才仿佛感受到曹先生的悲戚与痛苦。那时候,多是思考、痛苦自己的命运,所以凡不能让我感动、痛苦的书,我一般不认为是好书,就不会读的。贾宝玉落魄、流离的命运和作者笔墨里的无奈的绝望牵挂着了我。于是我就回到书的开头,重新了仔仔细细的辨认繁体字、漫漫研读的阅读过程。终于,从书中巧妙的人物设计和似神似真的伏笔,从青年人物的真情爱慕到大观园以及整个社会的背景关系,我逐步领受到了红楼梦的巨大美感和诱惑!
20多岁的我读了《红楼梦》,感受的不仅是青春多情和浪漫的珍惜,而更是对那个时代、对人生的忧患与思考,些许的还有对社会深层病症的不安与不满。
40岁的我亲临曹大师的旧园,更是感怀多多、声声不绝。
----园内资料显示,植物园的后山曾是清军正白旗的义山,仰望后山葱葱悠悠,历史是那样的悠长而亲近;
----沿着樱桃沟进到昔日12-9运动的学生集聚地纪念碑,峡谷里的水声仿佛是当年青年学子的聚会声讨声。
几千来,我们到底在追寻一个怎样的世事!我陷入无限的悲观与无奈的思绪中。
几天来,传来老家小舅死亡,老父老母养老无人担当的坏消息。老家二伯家里的老姐姐也亲来北京----我们已经有7、8年没有见面了!这几年里,他失去工作、死了丈夫,一个年迈的老母还在故乡县城过着坚韧不拔的捡荒生涯。
父母养育之恩都难以善报,农民进城,农村陷入空心化,操劳一生的老父老母竟然陷入无人认养的现状,这让我们怎样面对自己、面对后人!难道几十年、上千年的人们追寻、建立的就是这样一个无序、无保障的社会生活吗!
老姐姐多少有些精神的自言自语和父母梦里的幻影,让我不得不越过眼前的盛世欢歌,看到了比贾府里更为沉重的灾难与辛酸。
而我还要踏着这北京城里特有的方步,行走在斯文、咬字的楼宇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