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事重提:市场调查转型论批判

(2006-12-11 11:47:31)
分类: 解读市调

2006年,调查业的雾里看花依然让人十分迷茫。这一年中国调查不是什么转型年,更不是莫名其妙的兼并年,而是又一个忽悠年,一个以新华信、慧聪等公司为代表的MBA式的忽悠年。所以,再次想到了两年前业内少数几个明白人批评零点所谓转型的事情。

我始终认为零点是中国调查行业的一个旗帜,但即便是旗帜,在存在各种优势的同时,也客观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问题却往往具有更强的行业负面影响力。所以,旧事重提不是对零点太苛刻,而是处于对行业、对零点带动行业整体发展的责任更寄予希望,那就请再牺牲一下零点吧!

下面是我当时写的一个没有发表的帖子,主要是批判零点转型论的。目前,零点好象没有再说什么转型、超越了,但中国调查业存在的类似问题,却依然让人迷惑得喘不过气来。

 

先前,我也看到零点公司的文章和广告曰:“中国调查业转型”或“基于调查,超越调查”等等的说法。作为在这个行业十几年的我,马上就接上了一句:“。。。干脆就说‘不做调查’更直白!”调查业如此辛苦,对于一个经历了十几年奋斗仍然感到活的艰难的公司或个人来讲,难道不是这样吗!

    但是,一个公司、一个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行业。我认为,市场调查业,在中国仍然处在初级市场经济环境下,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实践的积累都还处在非常幼稚的成长期,根本没有良性地转型条件,要么放弃、要么转行,至于向营销策略服务衍生那是自然的。但是,十几年来中国策划成风,叫的比做响、败的比胜的多,况且,调查是检验感性效果的理性工具,而不应该代替感性的广告策划和战略咨询。因此,我很不赞成零点的观点,我一向讨厌国人一件事情没有做就好就哇里哇啦说外国话,还盲目扩张、世界各地开公司。市场调查与其它咨询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从理论、方法甚至价值观上都不是一般的咨询业;MBA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咨询师和营销管理经理,但却很难直接成为一个水产研究专家。不要将来以顾问为生的反倒自己策划不了自己,也象算命的一样算不好自己的好运那样糟糕。没有时间,只能匆匆写处这些,但原所有做市场研究的人,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烦躁!

 

    之所以引发上面议论,是因为读到一篇不错的文章,其观点很是值得行业这参考的:

 

对“中国市场调研行业转型论”的批判

北京松嘉世纪经济技术研究中心 韦永乐

 

    在欧洲民意与市场调研协会(ESOMAR2004年亚太区(上海)年会后,零点的袁先生就在其网站主页上面发 表了一篇文章“从MR走向MS:市场调研延展为营销服务”,大意是针对目前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发展的现状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说明我国的市场 调研行业要从“有专精的绅士(MR)角色向周全服务的女士(MS)角色转化”,这个论断我过去也从另外一位国内市场调研行业老总那里听说 过,这可能代表了当前中国相当一部分市场调研机构的心声......

  “浮燥,一切都透着浮燥”,这是许多人对目前中国的最大感触。如果您对中国市场调研行业知之甚少,非得要说出对其的一点认识 ,你一样可以用“浮燥”两个字概括。
  在这里我要声明一点,对于零点和袁先生,我还是怀有很高的敬意的,但其所提出的部分观点,我持保留态度,同时,对这个论断也 持反对意见。

  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很难或者不可能跨越,由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如我国现在的手机和汽车 行业,发展很快,但核心技术这个关到目前还过不了,一定还要从头做起,谁也代替不了,所以,市场调研作为经济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不可能逃脱这个规律。如果要有大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实际自行生长。袁先生也提到,目前中国的企业对于市场调研了解和利用还不够,这是事实,但接下来他得出一个观点,“因此在接受市场调研服务上,一开始就表现出更为明确的数据解读和策略利用的需求”,这个观点可能是对的,但无论从企业还是市场调研机构的角度而言,如果按照这个观点去做的话明显是不符合事情发展规律的,对调研行业会带来严重的灾 难。

试问,国内的市场调研机构有哪一家有比较完备的全国性的抽样库?又有哪一家的数据库是百分之百可靠的?市场调研机构连最基本 的工作还没有做好,就要向着更高的层次挑战,就类似没有学会走就想学跑的道理,跑得越快摔得也越惨。同时,转型也就意味着树立了范围 更广的竞争对手,因为目前有许多广告公司、营销咨询公司和公关公司本身也提供一些所谓的市场调研服务,这样就造成由于部分职能的重叠而形成竞争的关系。而且,转型后的市场调研机构能否真正取得成功也不得而知。

而从使用市场调研服务的企业来说,自己的策略制订者如果连市场调研的数据也解读不了,何谈制订策略和利用策略,更谈不上更微 观的战术层次了,而解读和利用市场调研数据是企业每一位营销管理者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因为外部的咨询人员是无法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 题的。如果连这个工作都让别人代替,企业的人力咨询工作和营销工作做得未免太差了一点。过去也有一些企业干脆就雇佣咨询公司的人来做 营销总监,但成功的有几个?
  另外,在中国接触到了更多的国外先进经验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崇拜“拿来主义”,对于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拿来就用 ,不考虑自己是不是需要掌握这种核心技术,而不总跟着别人跑。很遗憾,我们的市场调研工作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拿来主义”的影响, 在很多方面和国际看齐,而没有将立足长远,从实际出发,只注重短期效益。

  与市场调研公司接触的企业会发现,有许多刚工作三年的“高级研究经理”或“资深顾问”。我们知道,市场调研是一项要求非常高 的服务,对于研究人员的素质应该有一套标准来规范,许多市场调研机构的研究团队根本没有达到要求。这样的团队出去对于调研公司有很大 的风险,一方面为了拿到单子而不坚持原则,没有能力说服企业的调研负责人,这样设计的问卷会非常“难看”,结果是项目非常难做;另一 方面企业由于受到调研机构的“教育”,会认为市场调研是非常简单的业务,任意派个人就可以负责。

  在我们所接触的某大型消费品企业,市场调研负责人本就对调研一无所知,而且之前也并非从事销售工作的,做项目时拿来从前用过 的方案和问卷稍做修改,找个执行公司即可;经过相关机构的评估,项目整体是相当失败的,但企业就是根据这样的报告为依据制订下一步策 略的。据我们所知,这样做的企业还不是少数。可想而知,我们的市场调研机构的短期行为导致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而有一些市场调研机构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方法等,但等不到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完全吸引消化;还有一些市场调研机构所发布 的所谓的“模型”,实质的东西很少,只是把科特勒的东西变了一个形式而已。此处就不再讨论。

所以,我认为对于目前中国的市场调研机构而言,应该立足于长远,把基础打好,掌握一些核心的研究技术,真正能够提供可信的调 研数据,不是做不好就干脆不努力去做好,谈转型还为时过早;而企业也要切实做好营销的基础工作,没有好的人才,即使用市场调研服务, 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且还有很大的风险。

 

超越调查?还是不做调查?----“市场调研转型论”实在应该受到批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