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新闻晨报》揭露了调查行业存在的“会虫”现象,立即引起被点名公司及行业的极大关注。但是,从目前披露的资料看,笔者认为:这种客观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没有引起行业、尤其各大公司的真正正视和重视!
实际上,这种现象已经很深的、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普遍的存在着,而且已经成为某种程度的行业潜规则:笔者作为一个从事调查职业十几年的高级工作人员,竟然时常接到某些很大的公司的专业督导明目张胆地电话,许诺给我多少多少钱,请我扮演什么被访者等!何况是一般的熟悉调查行业的兼职或社会人员。
根据近年来的接触分析,“会虫”已经成为某些很象样的公司的重要“业务资源”,尤其是研究频率高、运作难度大的汽车、保健品等调查项目。北京一在某专业汽车研究公司任职的同行也认为,许多汽车项目无数次的重复“研究”那些有限的“样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然而,这些公司仍然潇洒地发表着惊人的研究高论;某年在成都主持二组建筑小组座谈会,竟然被两个“会虫”在会场上捉弄,三年后,这两个“会虫”再次出现在另一个公司项目被访者的名单里;一次面试一个刚刚从某外国公司出来的研究人员,她明明白白的指出:某公司的腐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调查工作是一个必须老老实实做业务的行业,任何投机取巧,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只能是毁掉行业的宝贵信誉。对于行业内都已经普遍承认的“会虫”现象,根本没有必要掩盖、回避,而应该旗帜鲜明的反对,并采取实际措施制裁和消灭。但可悲的是,这些被某些大公司豢养的“会虫”,似乎与各公司有着各样的关系,以致面对媒体的揭露,某些显赫、“权威”的公司竟要采取捂住暴光的策略,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