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南旧事》中音乐《送别》的反复手法浅析

(2015-03-24 16:13:47)
标签:

文化

电影

城南旧事

音乐

送别

分类: 论文作业

http://s7/mw690/001kTFVyzy6QX5qh8wK46&690

 

反反复复总关情

           ——《城南旧事》中音乐《送别》的反复手法浅析

       

    【摘要】

    影片《城南旧事》是二十世纪90年代著名的影片,主人公林英子对亲人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童年的感怀打动了无数人。影片中,音乐《送别》的旋律与伴奏多次出现,它的反复性使用是该片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将对《城南旧事》中音乐《送别》的反复手法进行分析,探究音乐有技巧性反复在影片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南旧事》;《送别》;音乐;反复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片都离不开音乐的应用,导演们使尽浑身解数创造各种音乐,使之更符合情境、更动听、更具有吸引力。极少有影片像《城南旧事》那样,自愿舍弃让影片更丰富、更多彩的机会,把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全部设置为同一首歌曲和它的伴奏。但导演吴贻弓在《<城南旧事>导演总结》里骄傲地写到,“影片中全片包括片头、片尾字幕总共只有八段音乐。这八段音乐除了英子在草地里和小偷告别的一段以外,其余全部是‘送别’的旋律,或者是不同乐器的演奏,或者是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 [1] 那么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和意义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从主题与风格上讲,这部影片主要叙述的是主人公林英子在回忆成长过程中的三次离别,整个片子都被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2] 所笼罩,英子回望幼时,对亲人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童年的感怀穿过了五十年的时光再次投影到眼前,那种单纯又复杂的、美好又伤感的情愫不难被我们理解。音乐《送别》我们也很熟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它的词作者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他留学日本期间偶然听到了日本音乐人犬童球溪的歌曲《旅愁》,想到自己也独在异乡,颇有感怀,于是将它重新填词。但事实上这首歌最初的曲作者也不是犬童球溪,而是美国人约翰·奥德威,歌曲原名为《梦见家和母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首歌从曲到词,全部都是在写对亲人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间和空间流转不复的感怀,同时又曲调清新、歌词雅丽,情感深挚、意境幽远,完全符合《城南旧事》的主题与风格需要。正因如此,吴贻弓在找音乐作曲家吕其明为《城南旧事》作曲时可以斩钉截铁、毫不怀疑地说“《城南旧事》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影片的音乐也要有这种基调,我打算就用这首歌作为整部电影的音乐。” [3]导演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支跨越美国、日本、中国的感人歌曲、这种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的普世情感果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城南旧事》与其音乐的运用成为电影史与影视音乐历史上的经典。

    二、从叙事手法与结构讲,《城南旧事》采用了一种“以一当十、以淡见浓”的简单化叙事手法,它借用孩子的单一视点看世界,把一切复杂深刻的情感都以细水流深的方式缓慢轻柔地讲出。《送别》的创作也正符合这种简单化叙事的创作思路,它歌词简单,选取了八种我们常见的意象“长亭”“古道 ”“芳草 ”“晚风 ”弱柳”“残笛”“夕阳”和“群山”对主题进行抽象概括;它曲调单纯,又经过犬童球溪和李叔同的改编,“将第4、12、20小节的切分节奏去掉,换成了二分音符” [4] 还将“每句结尾处的切分倚音删除” [5],使曲调更加简单,正符合《城南旧事》的形式要求。此外,《城南旧事》与《送别》的叙事结构都是重复渐进式的:《城南旧事》中三次离别的故事是平行式的结构,但又不是简单的一次次重复,每一次离别在小英子心中和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意义。“《送别》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第一乐段的曲式结构和第三乐段完全相同,整体乐段平缓,起伏很小。第二乐段第一乐句的一改第一乐段的沉静,表现出一种激动、感慨的情绪,而第二乐句又重新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曲调,不过也略有变化。” [6] 在反复中突显悠长的主题,却又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所有升华。所以说,影片与歌曲在叙事结构上有着很大的相似度。

    三、从历史题材上讲,《城南旧事》是讲述有关成长与回忆的儿童影片,既然是回忆,便或多或少有着时代的印记。李叔同的《送别》是20世纪初中国刚刚兴起的“学堂音乐”的代表作,学堂音乐本质上是新式学堂的校园歌曲,符合小英子所处的时代与小英子的年龄特征。此外,在林海音的原著《城南旧事》里也多次提到《送别》这首歌曲,影片对此段旋律的重复性运用也是高度尊重原著的体现。

    因此,无论是从从主题与风格上、从叙事手法与结构上还是从历史题材上,讲,《送别》在《城南旧事》中的反复都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可是这段音乐在影片短短的九十分钟里反复了八次,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疲劳和厌烦感呢?只要我们看过电影,仔细分析每一段《送别》的出处与作用,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第一次《送别》在语气舒缓的独白后开始,直到影片名字及演职人员表放映完毕才停止。这是一段背景音乐,它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是它起给整个影片定下了哀愁忧伤的基调;二是借着音乐把我们拉回到半个世纪之前,起转换空间的作用;三是使冗长的字幕不至于显得太单调。

    第二次《送别》是在英子回忆她与妞儿在一起的生活时响起的,也是一段背景音乐。忧伤的旋律伴着忧伤的回忆,《送别》的音乐声中,小英子想起刚刚送别的旧友,离别之情被很好地渲染出来。

    第三次《送别》是一段场景音乐,出现在小偷弟弟的毕业典礼上。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完整地唱了这首歌,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听起来非常真实可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段音乐很符合英子的学生身份,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第四次《送别》用在英子告别小偷的时候。小偷以为是英子告发了他,朝英子吐了口唾沫,英子伤心地望着他走远,音乐缓缓升起。这里的音乐不只是渲染了气氛、细腻深刻地表达了英子的思想感情,更有声音转场的功能,因为下一个镜头接的是老师在教室里带着孩子们唱歌弹琴。此处,背景音乐无声无息第转换为场景音乐,与第三次一样是由人声唱出来的,但不同的是英子的心情,这次远不如上一次那么轻松快乐,英子开始有了心事。同一首曲子,在相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下演奏,既有相同的效果,又有不同的感受。

    第五次《送别》是以《送别》的变奏形式出现的,出现在英子得知妞儿的父母不是她亲生父母的时候。这段音乐恰到好处地与画面结合紧密,与剧情融为一体。

    第六次《送别》出现在英子与爸爸离别之时,生离死别的痛楚在《送别》的乐音中,显得更加悠长。

    最后一段《送别》长达五分钟。五分钟里,人物没有大动作,没有台词,然而仅仅凭借这段音乐就足以扣住观众的心弦。

    以上七段《送别》,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反复是非常有技巧性的,它们出现的场景与在影片中承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当我们在不同的场景氛围、情感集约处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不仅不会觉得厌烦,反而会被其深深第吸引、感动。

    一段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音乐,一部记录普世哀愁与真情的影片;一个内心丰富多思的女孩,半生美丽与伤感的回忆,当他们以一种那样自然、那样质朴、那样清淡而不着痕迹的方式糅合在一起,在我们的眼前和耳边不断地反复、反复,我们将渐渐忽略那些被提拉出来显得颇有棱角的理论,而完全让自己融入到一种美丽的情愫中。这便是该部影片最经典与高明之处——始于技巧,高于技巧,反反复复总关情。

 

    [1] 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总结》,《电影通讯》,1983年第2期,第15页

    [2] 袁成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城南旧事>诞生记》,《老同志之友》2012年11期,第10页

    [3] 袁成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城南旧事>诞生记》,《老同志之友》2012年11期,第10页

    [4] 李江霞:《<送别>的音乐学分析》,《音乐探索》,2010年4月,第55页

    [5] 何霜华:《李叔同<送别>音乐特征及其声乐教学》,《音乐大观》,2012年第5期,第123页

    [6] 同上

 

    参考文献:

    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总结》,《电影通讯》,1983年第2期,第15页

    袁成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城南旧事>诞生记》,《老同志之友》2012年11期,第10页

    李江霞:《<送别>的音乐学分析》,《音乐探索》,2010年4月,第55页

    何霜华:《李叔同<送别>音乐特征及其声乐教学》,《音乐大观》,2012年第5期,第123页

    吴贻弓:《我们怎样拍<城南旧事>》,《电影新作》,1983年第3期,第81页

    高雪:《浅析<城南旧事>小说与电影的文本区别》,《戏剧之家》,2012年第3期下半月,第6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