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新闻评论片《难圆绿色梦》

(2010-09-02 12:28:24)
标签:

文学/原创

难圆绿色梦

影评

影视编导

分类: 论文作业

          

           

 

 

非英雄的群像

                                  ——评新闻评论片《难圆绿色梦》之人物形象

   

   一直以来,以环保为题材的评论片屡见不鲜,真正发人深省的却为数不多;以环保英雄为话题的评论片数不胜数,真正令人感慨的却少之又少。

   《难圆绿色梦》是1995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讲述了内蒙古植树英雄徐治民植树治沙的丰功和树木被砍的遭遇。片子用原生态的手法,以短短12分钟刻画了徐治民老人及他周围几人的生动形象,15年过去了,留给观众的那种感动和疼痛却依然刻骨铭心。

   为了阻止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从1958年开始徐治民老人就带领十八勇士在内蒙古园子塔拉植树造林,不惜天天蹲在低头吃干粮咸菜,累出一身病来。三十多年不求回报的苦苦经营让他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群英会,政府还专门刻碑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如今老人已经八十二岁了,腰弯了腿瘫了,心里唯一惦着的,就是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园子塔拉。可他不知道,如今地里的树已被分给各家各户,几乎砍伐殆尽了。当老朋友告诉他这个消息,他心疼地皱紧了眉头;当他了解到那里的详细情况,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当老伴儿提起他为种树“一身的力苦出得尽尽的”,他更是痛不欲生,一头扎在枕头上止不住地抽泣。镜头一次次地推成特写,老人的苦楚被清晰地放大,让人无不随他痛心疾首。

   他艰难地站起来,在记者的搀扶下回到园子塔拉。曾经的那里,有的是蓊蓊郁郁的绿树,有的是枝头满坠的硕果,有的是他辛勤的汗水与甜美的笑容;而今,同一个地方,镜头对准同一个角度,却只剩下了滚滚的黄沙,剩下了一排一排被砍倒的哭泣的绿树。寸草不生的地面上,几只羊抬起前腿吃力地吃着树上的叶子。回忆与现实,这之间不过四五年的时间,然而,一边是鲜活得令人亢奋的生命,一边是空旷得令人窒息的死海;一边是勃勃生机的绿色铺就幸福的人生,一边是被一粒粒流沙带去的白白耗费的青春。巨大的反差将一个老人的心生生地撕裂了,“这园子算是丢了,”老人垂泪涕泣,“唉,太甚了,败家货!没人做主了啊。”倾尽一生的事业化为乌有,当年亲手绿化的土地如今又是漫漫黄沙,情何以堪啊!此处恰到好处的对比镜头与空镜头的应用,让观众也无法不唏嘘动情,老人质朴的语言更是让人由悲生痛,由痛生恨,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看到当年自己引以为豪的“树王”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徐治民老人再也支撑不住,跪倒下来,欲哭无泪。他用拐杖艰难而愤恨地戳着树桩上的沙垢。树边是滚滚的黄沙,黄沙下埋了“树王”华丽的灵魂,埋了植树好汉短暂的青春,埋了无数美满的家庭,埋了无数绿色的梦;也买了无知与浅薄,埋了骄傲与尊严,埋了沸腾的热血、三十多年的光阴、一颗痛苦而苍老的心。此时,长镜头的处理没有音乐,没有解说,没有字幕,只有同期声:风沙呼啸,如泣如诉。镜头缓缓摇上,炎炎赤日晴空,逆光里浮动着细碎的尘埃。

   这样的一位老人,拥有勤劳朴实的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足够多的荣誉和令人侧目的光辉,绝对称得上是当代的环保英雄。但该片并未刻意追求英雄式人物“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浓墨突出他过去的丰功,而是把他塑造为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脆弱和伤痛。他对园子塔拉有爱,对亲手培养的“接班人”高才有恨,对倒下的棵棵大树有痛,对无知浅薄的砍树人有怨,但他心里更多的是怕,他怕“沙子又活了”,家又没了,他含着泪嘱托,“把树木好好护住……”正是这样的爱恨交加、百感交集,正是这样未经电视台“训练”“打磨”的丰实的语言,让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情感站起来了,让新闻活起来了。徐治民不是英雄,他无法阻止那些目无远见的村民,他无法让大家不再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他一个人的力量改不了整个民族的旧观念,他一个人的力量也医不了全天下人心中的沉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想为家乡、为国家做些什么,却最终失败了的痛苦的老人。可他最真切的痛苦便是人类最迫切的心声,这远比单纯的“曝光”、轻描淡写的叙述与有框无实的空口号让人揪心、让人清醒。

   一个人的痛苦即使算不了什么,一群人的痛苦也足以让历史凝重。《难圆绿色梦》并未像大多电视评论片一样把聚光灯投在主角一个人身上,而是以发散性的视角关注到他周围的每一个人。

   “三十里的明沙四十里的水,七十里路我来寻徐治民你……”片头的山曲道出了老林业局长金琦对徐治民的尊重与支持;资料片中给老徐送饭菜的妻子薛美荣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徐治民并不孤独,有许多这样的人,为了他的精神,为了他的理念,甘愿守在他身边与他一起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亲手植下的大树,一样的坚韧不退,一样的骄傲尊贵。他们的出现,对于整个片子来说就像是冬天里的红围巾,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红彤彤的正气。

   与之相反,片中徐治民亲手培养的接班人高才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心无远虑,只为眼前利益带头砍树,亲手锯倒了“树王”,还满嘴借口,不知悔过。他的做法当然令人憎恶,但片子并未对他进行过多的评价,而是引发观众自己去思考。砍树的事不是他一个人做的,一人翻不起千层浪,碑上的字想来也未必是他打掉的,可见站在徐治民对立面上的绝非高才一人,而是一个群体。比如村民肖三,他明知道“你也砍,我也砍”是不对的,却很惭愧地承认自己也砍过。就像肖三一样,这个群体明知道“把树砍了,沙子就流开了。老汉把它固住了,固住就不动了”,明知道用不了几年自己的地也种不成了,三十六年前的一场风沙掩埋了十八户人家,他们的明天还随着黄沙飘摇不定。可他们依然争相取来锯子,放倒一棵又一颗全村赖以生存的的大树。这便不能不引发一个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村边树前的木料放了一年多了,一分钱也没拿回来,是怎么回事?村民口中“谁厉害谁把树砍了”又有怎样的背景?是因为政策漏洞?经济困难?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如何让挽回和补救?——编导在短片中把握了一个美学原则:以一当十,以淡见浓,以浅见深,并把这种美学原则渗透到片中各个元素的细节中去,诱发观众的想象和推测。而这样的想象和推测,正是新闻评论片的价值所在。

   片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是十几岁的孩子李磊,他是在风沙中长大的孩子,每天进行的都是摔跤、挖土、挖沙的沙间游戏。他的童年,离“乱花渐欲迷人眼”“榆柳荫后檐”这样的精美生活太遥远了。如今,他只有孤独地坐在沙丘顶上,无奈地低着头,抓起一把沙子,任快乐的童年像沙子一样,在空荡荡的世界里随风飞扬。李磊是园子塔拉后代的代表,也或许他的生活即将成为我们今后生活的缩影,如果我们继续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我们的生活甚至会比这更糟。“园子塔拉的下一代,李磊他们还能在这里住多久?”记者的问题点到为止,却让观众反省、反思:是啊,林没了,树没了,家没了,我们的明天在哪儿呢?

   片子的最后,山歌再次响起,与片头相呼应,却更多了一重厚重的心酸。音乐让整个片子浑然一体,造就了一种难以割裂的意境与气氛,这种气氛被人物与环境合力形成的生命状态所笼罩,人物复杂的灵魂与大自然无声的反抗融为一体。他所塑造的不是一个人物,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群人物,是园子塔拉原生态的生活图景,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整个人类。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有你,有我,有我们。

   历史是细节的组合,国家的历史就是个人历史的组合。然而现在的大众传媒又一个通病,就是口号太多,标语太多,空头教育太多,许多重要的史实就是一些空洞的语言和数字,他们是谁,叫什么名字,我们都不知道。《难圆绿色梦》的可贵之处,正是正确地处理了个人与群体、事例与社会和当下与历史的关系,以徐治民老人反“英雄化”的悲剧形象,揭示出人类与自认应和谐相处的最深刻的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