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意义
(2013-10-11 14:52:55)
硕士读到今天,才终于彻底通透了一件事情:我们接受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前段时间,常和周围的朋友开玩笑说,二十年前,还是不丁点儿的小屁孩儿时,每天睁开眼就要急匆匆地上学做作业。结果过了二十多年都“老大嫁做商人妇”了,每天睁开眼还是想着今天有没有课,还有多少作业没写完,论文能不能通过。有时候想的急了,就愤愤地骂一句,他妈的这么累死累活上学到底有个啥意义?尤其当看看昔日的伙伴,一个个生活稳定,职场打拼或者商海沉浮,已经在大都市或者小城市里步入了人生另一个阶段时,对自己还在苦逼上学的疑惑感和嫌弃之心就愈加强烈了。我到底为什么要上学?
不得不承认,顿悟这个词于人生是时常发生的。有时稀里糊涂夹着疑惑过了好久都还是不明白,却总能因为某件小事或者某个人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即便这件小事在外人看来渺小平凡到像吃饭喝水。可吃饭吃多了还能变胖子,喝水喝多了还能美白,小事上往往承载着质变。
昨天我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自习,突然间有了一个新的研究想法,我查找了很多数据库看了很多资料,仍然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没有想明白。所以就发邮件约了一位老师Jude,想和他谈谈我的想法。Jude很快地回复了邮件并约了时间。
谈话很顺利,Jude肯定了这个想法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并提供给了我很多非常有用的意见,且推荐了相关的研究文献。谈话临近尾声时,Jude问我,你觉得这些对你有帮助么?我忙说,有的,很有帮助。Jude点了点头。当我推开Jude办公室门准备离开时,Jude又追问了一句,你确定我帮到你了么?我又愉快地点了点头。Jude也冲我笑了笑,随手拿起旁边地咖啡。
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却让陡然意识到原来我已经是在主动地做“学问”,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也让我意识到这个阶段的教育和之前所接受教育的区别。研究生阶段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应该算作是通识教育,包括本科四年。那么通识究竟在识什么?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对所处社会的基础体会,以及对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理想状态下,通识教育阶段结束时,我们应该已经拥有广泛的自然和社会常识,明白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有独立分辨评判道德是非的能力,以及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下一个人生阶段自己想有的态度和目标。所以我们在通识阶段所学的所有课程,不论是数学,语文,历史,物理,音乐等等,都并非专业化的知识,而只是对世界的最基本的认识。通识阶段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也不应该在于培养拥有专业化知识的个人。因为这是研究生及其之后的阶段所应致力的事情。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在通识阶段完成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认识,他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有想法有责任以及有着更宽广情怀的人。而研究生阶段,一个人才真正开始专业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的思考,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问题,为某个领域提供有意义的贡献。如果说通识教育中的我们,就像是飞在高空俯瞰整个大地,那么专业化教育阶段,我们就该踏踏实实地踩在一方土地上。
所以通识阶段的“好学生”从来都不应该是考试名次第一或者作业能够按时做完的人,而是那些对周围环境对自己有着良好认识的人。而研究生阶段的“好学生”才应该是那些勤奋精进善于思考能够持续不断为某个领域作出贡献的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做人,再做学问。而教育的意义,是先让我们意识到怎么做人,再让我们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人,最后让我们清清楚楚踏踏实实做好这样的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