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新解
(2013-08-14 15:31:18)
几个月之前我还觉得自己越来越趋向一个精神追求者,并为之欣慰,觉得自己到了某种境界。
那时我常想,在大多数的同龄人都在努力奋斗拼一个未来的时候,我做了一个逃避压力的机会主义分子,安于享受生活。不过未来之于我,真的很难明晰,比之当下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和需要操劳。只因愈加体会到以一时的悲喜真的很难辨别长久的得失。有些事,当它发生时你总觉得它千好万好,可过得一段时间,你也许会发现它给你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而有些事,来势凶猛残酷夹带生死命运,硬着头皮顶着去,待它过去良久,才觉得现下收获的风霜着实锻骨强心安神。然而这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逆境是最好的导师,可大多数人其实根本没有遇到过真正意义上的逆境,而是每天生活在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挫折的恐惧中。所以每念及此,总会暗自庆幸,自己于青年时遭遇一次真正的困难,比之同辈真的极其幸运。再进一步,常言道,当人历经生死之变,其他的金钱功名地位就显得再也不那么重要,唯有平安健康才是真实可靠的拥有。这世上之上总是奔波劳碌为功名,现下突然没有了功名利禄的牵绊,执着少了大半,烦恼也自然少了大半。如此,一生遵循养生之道,心中快乐。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状态能算得上进入了某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的人生境界,我暂且称之为“了功名”。
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未曾想过要了却对金钱功名的追逐,有些人则奋斗半生陡然悟出功名是虚妄。有个小故事,有一个渔夫,每天都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而不出海捕鱼,其他的渔夫看到了都觉得很奇怪,问,你怎么不下海捕鱼。渔夫笑了笑,说,你们每日出海捕鱼不辞风浪辛苦是为了什么。渔夫们答,为了卖鱼赚钱。渔夫追问,有了钱之后呢。渔夫们答:有了钱就可以在家休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渔夫哈哈大笑,说,那何必兜圈子,我现在就在享受你们的理想生活。
我觉得与其说这个渔夫智慧,不如说这位渔夫豁达。能泰然享受仅有的生活带来的快乐,而不去跟随某种叫做“先奋斗再拥有的”的人生通行准则。总有人说,人在年轻时就应该努力打拼奋斗。我一直不太赞成。既然可以年轻时弦绷的紧紧的,老年时陡然松下来。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保持一种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节奏呢。既不希望一生不大富大贵,平淡快乐地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内疚和自责。
能想到这一层,本觉甚好。可是近日接触到金庸武侠小说原著。不知为什么于这刀光剑影江湖恩怨之间,恍惚悟到另一层深意。“了功名”固然很难得,但放下了功名,却仍放不下生死健康病痛。引用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的话,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场大瘟疫(死亡)。每个人都终有一死。虽不在乎功名了,但死亡的恐惧仍在,畏畏缩缩,切切诺诺,又怎能称得上真正的人生智者。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问到她的健康状况并叮嘱她定期做检查。谁知她摆摆手说,大不了死了算了。这话当时让我震惊了良久。不过现在想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智慧。”了功名“后又”了生死“,大概才能配得上“随心所欲”“淡然从容”这样闲雅自在的词语。
了生死,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达到。只是在“了生死”之上,还是否有更高的人生境界了。少林寺的方证大师在天龙八部里有一句话,仇恨不可执着,恩德亦不必执着。佛教认为,执着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人要放下所有的执着,方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如此看来,了生死,总是还执着于“不执着生死”,说到底仍是在执着于“无”。而金刚经的智慧启示之一就是,宁可执着于有,不可执着于无。不论有还是无,都不可执着。倘若心中一日存有达到某种境界的念头,那么就一日不能真正放下执着,了却烦恼,获得智慧。所以这人生第三境界,连名字都当无法给出,如果叫做“了执着”,那仍旧是执着。因此,所幸没有名字最好。
如此想来,几个月前,我沾沾自喜做一个精神追求者,把追求某种云淡风轻的状态看得这么重,实是蝼蚁一般的智慧,可笑之极。想通了自己这一层的肤浅,觉得心境澄明,一下子就轻松良多。
写在后:许久没有写东西,总觉得文不达意。混混乱乱中也算是勉强留下心中所想。一个人在一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所感悟。突然觉得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是一件对个人历史很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年后,再看这许许多多次的记录,把它们联系起来就是自己获得智慧与开悟的过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