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来做个高度的概括就是:
对生活的感觉其实是和生活中的作为与不作为无关的。
用几句被我分了行且用了修辞手法的话来说就是:
有的时候,自己让生活过得很充实,但生活却不一定让自己觉得很充实。
有的时候,自己让生活过得很真实,但生活却不一定让自己觉得很真实。
有的时候,自己让生活过得很拉风,但生活却不一定让自己觉得很拉风。
有的时候,自己让生活过得很低调,但生活却不一定让自己觉得低调。
有的时候,自己让生活过得无所事事,但生活却不一定让自己觉得很无所事事。
用貌似很艰涩拗口的话来阐释就是:
其实,这里主语有两个,一个是自己,一个是生活;宾语也有两个,还是自己和生活。说来说去,其实我就是在说生活与自我,自我对生活的行为及生活对自我感觉的影响。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其实就是:对生活的作为与否和对生活感觉好坏这两者之间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还可以用传播学中的术语来解释:自我既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自己对生活的作为可以理解为传播过程,而生活对自己的感觉可以理解为反馈。但是这是一个双向不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这里的反馈不是真正的反馈,只保留了作用双方,而双方之间却没有实质性作用。
用比较通俗老少皆宜的话来解释就是: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忙这忙那的,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的又是社团活动又是比赛排练的,看着特充实特有追求有理想。但实际上,这些作为与充实只是一个行为层面的东西,而不是精神感觉层面的东西,很多时候,忙碌的生活下我们依然会觉得失落、无聊、迷惘与空虚,对生活的感觉并不是良好。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所事事或是什么有追求有理想的事情都不想去做,只是喜欢就这么让自己闲着,在家里窝着吃点东西看会儿闲书泡泡电视互联网或是出去闲逛,但我们可能会感到这样的生活其实很惬意,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充实而稳定的。个人在生活中的作为与否和作为大小有的时候并不是出自本我的意愿,因而它注定与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没有必然的联系。
用“我”来说事儿:
有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很“充实”,在教室与自习室之间奔波,写一大堆的论文作业策划,周末去乐队排练,参加演出和比赛,很忙,有时饭也顾不上吃。但那段时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心理状态并不是良好,并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带给我的成就和踏实,相反我觉得有些无聊和失落,想逃离。最近,我在家里,在没有去报社实习之前的这段日子里,我感觉很好,虽然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没什么追求很闲,但,感觉实佳。
还有话要说:
当然,不作为不一定感觉就良好,以上的论述并不具有绝对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需要作为。但在更长的时间里,我们需要良好的感觉。对生活的感觉决定了日常的心情,我们需要稳定良好的心情。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寻找到的只是一个行为与感觉的平衡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