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从容填写那一本厚厚的考核测评表?
(2018-08-28 09:00:00)
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已经早过了十二点,搞完一场干部考核测评,大家纷纷从大会议室涌出,直奔食堂而去。
人流中,有一位政协领导向挤在一起的人问了一句:“刚才那本测评表的第13页,你们打的是优秀,还是不合格?”
他这一问,好多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至少,我就是其中之一。而发问者随即表现出一幅得意的神情。想必他认为自己考倒了众人。
记得当天上午开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是上级组织部门为考核干部及年度工作进行一场民主测评,那厚厚的一本测评表发下来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二点了,幸亏安排的工作人员多,几乎一个人只负责一排,他们快速发放,但被拖堂的与会人们似乎比发表的还急,没等主席台上主持人对填写说明完毕,有的人就急不可待,埋头开始在测评表上打钩。
这本测评表,至少有30张,每一页有许多行,很多人像考生捉到了题一样,似乎不假思索,打钩的手就开始了颤抖式动作起来,虽然每一个人翻页不会很快,但整个会场汇合起来,就响起一阵翻页声。大概不到三分钟,就有人率先交卷了。
这种经历已经不是第一次的我,早已改掉了过去逐页逐行、锱铢必较的认真劲,如果按照以前的习惯,这一本测评表,没有半个小时怎么填得完。尽管我努力提高打钩的速度,但是很可惜,轮到有人交头卷的时候,我也只填了不到三分之一。于是,我的右手也学着颤抖起来,左手的翻页也迅速跟进,根本顾不上每一页是谁。
还好,我终于没有落到最后,合上测评表,起身,交卷,跟上了走出会议室的大部队,没有落在最后出那洋相。
测评表上“第十三页是谁?”我怎么会知道?但打的什么钩,我当然知道。因为从头到尾,我就是把钩打在第一行——想当然是优秀啦。
当绝大多数人对政协那位领导的问话无言以对时,有人揭开密来,这第十三页上的,原来是两天前已经被上级纪委请走的那位领导,那时应该是“双规”,至多是立案审查吧,但他违纪违法的事儿早已传开了,因为尚无结果,所以,组织部门的考核也不可能撇下他,却不想这场测评,无意中给大多数人挖了个“坑”,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位已经出事的领导,还会是这几十页测评表中的一位。
如果以这本测评表来检验和评价每个测评人的话,我相信,打低分的,绝对不会是我一个。事后我想起,考核后来设计出一种“反向测评”,即对负面测评项目发问,如假设有这么一项:“是否有妄议言论?”若按第一行打钩,那该造成多么严重的“诬陷”啊。
测评完了,想必组织测评的人,照例收拾好测评表,十分正气凌然地走了。之后,我们照例不知道测评统计结果如何,我们这些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也没有受到任何批评和追究。
要不是今天这个测评之后的小插曲(“第十三页是谁”),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如此这般的“玩忽职守”,将一个已经被“双规”的领导,毫不犹豫地评为“优秀”,不明白我们手上的笔落下的是背离事情本身宗旨的证明。
测评是考核的手段之一,它却是考核逐渐衍生出各种弊端的一个缩影。
曾经,中组部有位退下来的知名老领导大发牢骚,说现在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了,基层单位很难有人说实话了,他对此很生气。
《南方周末》曾经发表《这好那好,没有问题?》一文。作者作为省委组织部门派出的考核人员,到一个省辖市一天谈了两名处级干部、六名科级干部,只有一名处级干部谈了一些问题,其他干部都是说这好那好、“没听到什么反映”。他抱怨如今考核干部,通过好多程序和方法,都听不到真话,造成一些干部“带病提拔”。看得出,作者也很生气。
对这种归因,自然得不到坊间认可,有人曾经写过一篇《组织部门听不到真话该生谁的气》的评论。主要观点是说,前些年,有多少干部考核,组织上不是带着明显倾向,不是在追求“考核成功”,因为他们认为上级提名天然正确,不成功就是不正确。往往有些群众反应并不太好的干部,组织偏偏是带着领导意图来考核,单位不跟着唱“双簧”都不行,这样的考核组能真心而坦然地听取不同声音吗?何况,有些“红人”的种种问题和劣迹,早已妇孺皆知,沸沸洋洋,上级真的不知道吗?
也有另一种情况,只要是说往外推荐干部,有些单位知道这一意图,不论上级意中人选的优劣,必然“上下其手”,要么掩饰问题,要么浓妆艳抹,出于本位主义的种种功利目的,以“出干部”的名义“送瘟神”有之。利用这种群众心理让某些并非德才兼备的干部上位,有些组织部门对此并不是保持警惕,坚守职责,因为这是“做好事”,故乐得其成。
即使是后一种情况,让考核失真的主要责任也应该是组织考核者。至于种种贯彻上司意图的考核,该生气的应该是以为被尊重,其实被摆弄的广大参与考核的人。所以,像前面那样的奇葩“速测”,有参加测评人本身的态度问题,但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测评本身,你应付,别人应对;你是什么,别人就是什么。
那么多测评表有必要么?把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捆绑在一起测评,会有好效果么?不给充分的时间与相应的环境,参加测评的人能好好填写么?下级只有参加测评的义务和责任,却没有对测评结果知情的权利,让其长期保持对测评考核工作的虔诚与认真,可能么?
更令人失望的,倒是有些人说了实话提了意见,不仅得不到采纳或正当反馈,反而让那些最不该知情的当事人事先获得信息,知道来龙去脉,然后实施打击报复,让说实话提意见的人陷于困境。很多层级不低的小范围测评,谁投了赞成票,谁投了反对票,让最不该知道的人知道,让正直的人受伤害,这事发生的还少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够从容地认真地填写干部考核测评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