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没捉住一个错字”谁之过?
(2018-08-10 12:21:01)
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郑州63岁的田先生因为养老信息性别“男”变“女”,一字之差,折腾了5个多月还没改过来。7月30日,大河报以《六旬男,性别女,跑5个多月改不动》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30日上午10点,远在深圳度假旅游的当事人田先生,得知自己的性别已经更正为“男”。他说,本来想着8月初去省社保局查看是否更正,“没想到报纸发出当天上午,性别就改过来了,感谢大河报!”(7月30日澎湃新闻)
坦率说,这不应该是大河报多大的一个功劳,哪怕在近日“很多地方开始尝到了舆论监督凋零的恶果”的当口,也不要急于去唱报纸监督的高调,掩饰和淡化了政府部门该办的事久拖不办的庸懒作风。因一字之错的小,因五个多月的长,因“见报即改”的轻而易举,报纸监督太举手之劳了。
在册养老人员的信息错填了性别,据称是原始报表填报的失误。这个错字既容易发现也不难纠正,却以“对公不对私”搪塞当事人。如果说第一道防线失守是疏忽,那后面五个多月的时间,就相当于一个错字在广阔的纵深里,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甚至在频频报警声中,也没有人去正面响应,去动手捉拿。这要是打仗,输得太荒唐了。这正是笔者担心唱了报纸的颂歌,而忽视了办事部门也许不屑,却不可思议的失职。
从目前有些行业因失去有效监督而严重越轨来看,监督的确很重要,但比监督更重要的是各行各业的自律与自尊,是依法履职。这就像人的身体要健康,打疫苗很重要,但似乎还没有一个万全的永久的疫苗能包你百病不侵。也不能因为打了疫苗,你就能毫无顾忌地去冒险。最主要的还是要身体强健,这才是生命的王道。
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部门,如果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被你管理或服务的个体要付出多大代价,你所在的单位或行业的形象要付出多大代价。有这种“见报”依赖症的人,它还有可能有“领导批条”或“当事人闹事”依赖症。更大的问题是,有依赖症的人,很少有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的意识。有了依赖,该办不该办的,他总是倾向都办。
监督越容易作为,证明你太不作为。对“见报即改”,要谨防当事部门唱成了闻过即改的正戏,要紧的是对“五个月没捉住一个错字”进行具体追责,打成一场不克敌的“持久战”,板子岂能找不着屁股,还有多少“对公不对私”的奇葩理由?不能一改了之,一谢完事。
作者单位: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