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好做事,别醉心于做节目

(2017-11-22 18:38:48)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7-11/21/content_5652519.htm

近日,不经意看了一期叫做“行风连线”的广播直播节目(文字版),百姓投诉,官员回答,专家解读。有始有终,有理有据,有模有样。这类节目针对性强,解决了很多难事,并且有示范引导作用。但把我自已放到有些案例里面演一盘,感觉很多事并不难,服务者张嘴之劳而已,结果绕一大圈。其实,有些节目本可以不做。

先举一例:一出了状况的还建房主投诉,官员答复,这房可能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先不说解决“病房”的事,这还建房已经住进去了,还不清楚管辖单位究竟是哪个区,不是房主太糊涂,一定是当初经手的工作人员在还建过程中,至少没有说明白:今后有问题该找谁。

再举一例:一女性在一妇幼保健所检查一项生理指标,一次不合格,一次合格,多次往返,浪费时间金钱不说,关键是落下“心头病”,转而投诉。上节目的官员回答,除了主观服务不到位,不排除两种医学上的客观可能性。但是,这两种客观可能,当时医生为什么就不说?

一两句话的事,交流上的“小毛病”,成了当事人的“心头病”,成全了这样的“好节目”,劳驾官员等各方人士在这儿多费口舌。有趣的是,每件事都有一个“节目之后”将如何如何。谁都知道,除非是关注度很高,普通民生事项,很难不是一个无分寸的等待,结果不知是无奈还是精彩。

那个第一例,节目做得似乎很圆满,可是投诉的房主连衙门的门都没摸着,还没有找到办事的起跑线,你说这节目对当事人有多大价值?

为何有些服务公众的人员如此金口玉言?这就要说到熟人社会的陋习。两例当事人如果碰到的是熟人或亲人,一般情况下,是断不会舍得让你“曲径通幽”的,事情至少要顺得多,也就不会有上节目的机会了。可是,经年累月地转变作风,生人熟人两幅面孔,仍然是有些服务窗口的顽疾。

近日坐公交,碰到一稍年长的大妈问我,为什么上车刷卡响两下?是不是收了她两次费?我告诉她,响两次是表示连续坐第二次公交的优惠,不是多收,是打折或免收。可大妈告诉我,她问司机,司机不理。试想,如果不碰到我,生气的大妈很可能去投个诉,然后照例有人上节目,借题发挥,宣传行业如何惠民,然后作一番解释,再来一段“节目过后”如何如何。

把服务对象当作自己的熟人或者亲人,或者置换成自己来接受服务,那种两幅面孔看人打发就会少得多。在许多具体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其实就这么简单。好好做事,会多一些好故事,少很多“好节目”。遇上事的百姓需要你给办事,并不想和你演节目,也没耐心听你那么多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