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那些诱人的“绣球”
(2017-09-22 09:15:15)
标签:
时评 |
分类: 人才系列 |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7-08/08/content_5629231.htm
武汉城市合伙人
周寅是湖北孝感人,华中师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前夕,他被北京金蝶软件和武汉中船重工凌久电子同时录用,前者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周寅却选择留在武汉。
家在外地同在武汉上大学的兄弟俩,读书期间,通过观察调查,发现市内空置住房与外来务工者或大学生的需求之间,是一个巨大商机,毕业后就地开始了房屋租赁事业。
前者是一名大学生近期在北京与武汉同时召唤时所做的“选择题”。他思考的是,相比较互联网发展得很成熟的北京,武汉互联网行业正处在迅猛成长阶段,他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潜力。后者是前两年的一则报道,兄弟俩在武汉蓬勃发展中,寻找并完成的一道“填空题”。仿佛如当年美国西部众人淘金,惟有生产牛仔裤来满足淘金者需求的智者一样,独僻新径,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两例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现实中寻找问题,在问题中寻找机会,在寻找机会中作出判断和回答。这是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应有的一种能力和路径。即使是武汉向大学生躺开了热情的胸怀,政府整合各种资源提供贴身的“保姆式”服务,作为就业主体,寻找融入这座城市的切入点,准备好在这里生存发展的理由,再来展望为这座城市贡献点什么,具有这样一种内生动力,始终比别人要你留下来,自己被动留下来,要靠谱得多。
大学生留汉与校友资智回汉两项工程交相辉映。但前者要学习后者,他们的资金、项目和智力,决不会在激情下盲动,一定是在武汉发展中寻找商机、比较价值、发现前景的抉择。哪怕是联想领军人物杨元庆与小米CEO雷军“约赌”,投资武汉比高下,他们必是看中了这座城市所抛“绣球”诱人的价值。大学生在享受了便捷落户、人才公寓等优越的公共服务之后,就应该追寻诱惑自己释放核心素养的“绣球”,并非坐等安排,守株待兔,你则可能心有所依,真正留下,有所作为。
那些硕博人才、学生会骨干及党员大学生入列武汉“红色物业”管理大军、新城区基层党建专员队伍等,希望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理性选择。作为用人单位,应多给他们抛出一些带有挑战性的“绣球”,就像最近湖北武汉公考面试题“大变脸”一样,摒弃传统套路,突破应试框框,让应考者觉得考题接地气,在考场上的历练有实用价值。同时,也要尊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规律,为他们的未来预留出施展拳脚的空间。
在一个发展腾飞的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实现人生价值的“绣球”是客观存在的,就看我们有没有慧眼,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追求。而寻找诱人的“绣球”,其实是把“问题导向”引入就业选择,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择来就业者有这种自觉,就能有效避免“就业GDP”的含量,成为“留汉百万”的品质保证。
新闻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7-07/11/content_5623819.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