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7-08/22/content_5631714.htm
装大学生亲戚在办事窗口体验办事难不难。考察人才公寓,不看样板间,细察毛坯房。每次调研从来不会先来村委会办公室,都是直接去老百姓家,去田间地头。深夜去机场接来汉发展事业的企业家。这是近日本埠媒体报道的杨汉军生前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这些事的主人是一位职阶很低的基层干部,我们会认为很正常。当他是一个特大城市的组织部长,人们在深表敬佩时,内心会有一丝不可思议。一位“管官的官”,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管好官,用得着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吗?
大官管小官,小官承担具体事务,应该是现行体制机制运作的基本模式。但是,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社会转型期,改革关键期,武汉刚刚开启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在全国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激烈竞争中。作为组织部门,既要荡涤“四风”积习,又要拦截“新衙门作风”,更要着力激发内生动力,“管官的官”不能做超然的管理者,惟有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才有可能早日实现那种一级管一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理想状态。
向党中央看齐,不能停留在空洞理念和抽象立场上,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这正是党中央近年来治国理政首先展示的形象,杨汉军同志管别人的同时先做好自己,这是“管官的官”难能可贵的看齐品质。
曾经有一位地理学家,他不愿做勘探人员,没工夫亲临江河大山,他寸步不离办公室,为的是接见各地的勘探人员,他要抽查勘探人员的品质,他要求谁发现了一座大山,就背一块大石头来,他然后再誊写地理著作。这部文学作品以宇宙人的犀利眼光批判现实,是因为作家首先是一位出色的飞行员。他塑造的不接地气的地理学家,有一种让现代人无法中止的代入感。
该怎样告慰杨汉军这位“管官的官”,不妨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到基层去了,愿不愿在群众中间,敢不敢面对急难险重。如果是领导或者“管官的官”,你能不能和团队站在一起迎接挑战,会不会和部下一块承担责任,像不像一个引领者,而绝不当那样的“地理学家”。
杨汉军生前正在精心组织实施选拔作用“狮子型”干部,他本身率先垂范,担当作为,“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勇于排雷,善除荆棘”。试想一下,如果更多的人都像他有一颗狮子般的进取心,奋发作为,那杨汉军应该没这么累,悲剧也许不会发生。(长江时评头条、飞天时评、华声评论、西岸时评用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