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代表”是换届选举的一面镜子
(2016-05-11 12:03:47)
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去年初案发时,媒体披露,过去的十年间,李宝俊曾卷入徐州官场腐败窝案,因行贿徐州市泉山区落马区委书记被调查,名字被写入公诉文书,最终却全身而退。2014年11月,李甚至因债务纠纷被徐州市中院“限制高消费”。
这说明李宝俊在当选市人大代表期间和之前,很可能是边涉案边当选。由于“入口”没能将其拒之门外,李宝俊不是有所收敛,而是更加肆无忌惮。作为候选人提名时,这些内幕如果能够拿到桌面上来,当时的选举会是什么结果?
去年1月30日午夜,李宝俊致信媒体,宣布将辞职。1月31日上午送达辞职报告,12小时内,泉山区、徐州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完成了辞职的法定程序。“诚恳道歉、闪电辞职”,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次“有高人指点的危机公关”。现在看来,那场危机公关,与事后披露的涉案脱险未必没有关系,而最终使其犯罪前科暂时得以遮掩,恐怕不止是李宝俊个人的愿望和用心。
按选举法第二十六条规定,8年刑期之后的李宝俊,至少是属于恢复政治权利的公民,他固然可以参选代表,但“挖坑”案发后,其重重迷雾被剥开,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他当时如实全面提供了个人身份、简历等基本情况吗?其历史前科或现行表现,负责提名的组织是真的不知,还是有意回避?选举委员会对其认真核实了吗?人大代表出了问题,个人咎由自处,但地方人大不应该为代表“带病当选”承担责任吗?
新一届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即将展开,“挖坑代表”是不可多得的一面镜子。它启示:第一、资产规模、纳税情况、社会知名度不能代替代表人选标准;第二、人大代表职务不能作为荣誉和待遇进行分配,更不能由领导私相授受;第三、推荐部门与选举机构必须真正履行考核职责,不能以符合“基本条件”之名,掩盖与代表不相符合的种种真相,应向选民公开候选人的全部情况,不能让选民“盲选”。
今年,中央要求“地方党委要把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作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重要工作内容”。
新闻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7128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15/02/01/8606@10143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