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苦”,小心“应试”假汝之名而行之

(2016-02-25 08:29:03)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红网评论:http://hlj.rednet.cn/c/2016/02/25/3917387.htm
近日,朋友圈内有一高校公众号(燕窝国闲话)刊发一篇老中医“同病异治”的短文引关注。说的是一患者三次哮喘发作,老中医通过诊脉察舌和问症,根据发病的不同季节及起因,开出不同的处方而治愈。在这背后,是患者后两次发病,自作主张拿老中医上次开出的药方实施“自治”,反而加重病情,不得以回头求诊于老中医。

联想起近日湖北随州二中女校长《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一文走红网络,受到主要包括家长在内的网民热捧,甚至包括社会上的老板和官员的点赞。“吃苦”仿佛成了解决某种社会焦虑的灵丹妙药。

从正面看,“吃苦”成为“网红”,说明人们相信奋斗。但是不可忽视,叫好声中其实存在着家长与学生认知的分裂:“吃苦”成了家长鞭打快牛的正当价值支撑,而很多学生仍然在努力摆脱苦不堪言的应试压力;也存在着校方要学生努力与高层要给学生减压的冲突。即使是老板和官员与“吃苦”唱合,也不排除管理方的本位倾向。

“吃苦”,作为一种品质与精神,是我们的国情与所处的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正能量元素,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它不一定是解决某地发展不够、某人进步不大、某学生成绩不佳的首要手段或惟一方法。急需脱贫的贫困户首先就不是“吃苦”问题;沉迷于“网红”的青春一族面对“吃苦”会“呵呵”;对于已经很努力,却难以突破瓶颈的人,加力“吃苦”,也可能更加难以自拔。享有丰富继承资源的各色“二代”、或有倾国倾城颜值的美女们,拼本事、比吃苦,只是一种道德追求,并非现实生存所必须。

方向比力量重要,清醒比努力重要。如果把“吃苦”强加给并非不努力的所有人,有可能领先别人一个身位,也有可能物极必反,陷入苦海。无数专家与智者已经告诫:当今中国教育重要的软肋,是让学生像过年一样,胡吃海喝(包括外界硬塞)了许多东西,确少有强健人生的价值营养。细读“吃苦论”,其中孙俪通过“吃苦”,片酬从5000元涨到30万,又涨到85万,这仿佛证明了吃苦的物化价值,又何尚不是金钱价值观的无意诱导。多想提醒一下那位校长,从艺人的社会、文化、艺术和精神价值维度上吸引学生,与主旋律岂不更加合拍。

有位从事过教师和教育管理的朋友说得好,如果置教改大方向、资源均衡、教育公平和若干个体差异于不顾,不加分析、没有分寸的广告或施用这副“苦药”,校内补课、校外补习、题海战术、军事化管理、追求升学率等等应试招数,有可能会在开学之初迅速升温,与高层的“减负”、“禁补”新规,有可能再一次形成拉锯。因为很多校长、老师和家长,都可能从“国旗下讲话”中找到一味符合自己需要的饮片。比如,“高中无假期”,某校“补课补到腊月二十九”等等。

像湖北这样马上要回归全国高考的省份,考生过去是在一省内争先,今年就要与全国考生同台竞争。如果说每个孩子都讨厌一个什么都比自己强的邻家孩子,那么,外有衡水中学、内有襄阳五中,在都以刻苦努力著称的压力下,“吃苦”能够保持理性的品质吗?

好药不仅要对症,还要好雨知时节。“同病异治”这篇短文,作为作者的老中医,就特别交待编辑,过了正月十五才能发。对大众认可的风俗有所忌讳,其实是对规律的尊重,更是对人及生命的敬畏。在教育问题上,如果我们有所忌讳,有份尊重与敬畏,这副“苦药”或许就能因人因时施用而有效了。(东湖评论、长江时评、西岸时评用稿)



新闻链接:http://mt.sohu.com/20160223/n438232115.shtml

附:同病异治(公众号“燕窝国闲话”224刊)


小编的话:欧太医是燕窝国送给欧阳忠兴教授的昵称。细心的欧太医特别交待,这样的稿子要过了十五才能发,因为过年的时候读者可能会有所忌讳。现在年过完了,春天来了,那些小毛小病也苏醒了。本号将陆续发表欧太医谈治病与保健的系列文章。可以骄傲地说,欧太医的金玉良言,经验之谈,专家意见,不是燕窝国的关注者和深情的支持者,是没有这种福利的。

同病异治意即相同的病,治疗的方法不同。

有一哮喘病友,找老中医诊治,诊脉察舌问症后,处小青龙汤方三剂,服完哮喘即止。

后来,病人哮喘又发,自购小青龙汤方三剂,服后症状加重。遂又找老中医诊治,诊察完毕,老中医说,这方不能再服,另开银翘散方三剂,服尽哮喘愈。

数月后,病人出差劳累哮喘又发,自作主张购银翘散三剂,服后其症未减。又去找老中医,老中医诊治后,又说这药不能再吃,得換方。拟补中益气汤五剂,服完药哮喘明显减轻,后调理一周告愈。

再次复诊时,病人问老中医,我这病您老三次处方都不一样,都是哮喘病啊。老中医慢条斯理回答说:

你的哮喘病三次发作,是因季节不同,病因有异,当然不能用同一方药治疗。

第一次发病,时值冬令,感受风寒之邪,症见恶寒发热,咳喘交作,咯白痰,胸中窒闷夜不能平卧,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风寒束表,挟水饮之邪犯肺,肺失清肃,逆上而喘。故用小青龙汤方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疏散风寒,解表化饮。风寒去,水饮化,诸症自然悉除。

第二次发病,时在夏月,喘促不宁,呷呀有声,咯黄痰,伴见低热,鼻塞流浊涕,苔薄黄,脉浮稍数。时在夏月,这是风热袭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喘,小青龙汤是治风寒咳喘,与病显然不宜,故改用银翘散方(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穗、淡竹叶、牛蒡子、淡豆豉、芦根、生甘草)以疏散风热、宣肺平喘,药中肯
,哮喘即愈。

你第三次发病,因出差,舟车劳顿,生活规律失常,哮喘又作。症见喘咳气短,神疲肢软,纳谷不馨,面容憔悴,大便稀溏,苔薄白,脉濡。诊为中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而喘。故处以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治之。並嘱卧床休息,不宜过劳。将息半月,健康如常。

认真把脉的欧太医。兰花花认为:在所有的医生里,老中医最幸福了。每到一处,还没落座,多少美女都主动伸出玉腕,说:欧阳教授,请帮我看看我的身体有没有毛病。

这则医案中,三次哮喘发作,处方用药,迥然有异,这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病因和病的虚实(前两次病情属实证,第三次是属虚证)辨证施治,才取得显著疗效。如果不明病之虚实,不根据季节,不辨病因、病机,拘抳一方治疗,显然有悖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疗无效,当在意料之中。

在应诊时,常有病人,掏出一张处方要求转抄取药,並神秘地说,这处方来自一死刑犯,临刑时,贡献出处方,並治愈多人,而获减刑。也有说处方来自深山里寺庙、道观中的老和尚、老道士传出的秘方,治疗疑难怪症有奇效,传来传去,处方变成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殊不知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通过辨证,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才有显著疗效。


有经验的老中医都是这样诊治病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