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失联伤者”遭遇“暖医”成常态

(2015-10-13 08:36:39)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5-10/13/content_5479282.htm
       11日央视晚间新闻报道,南京六合区人民医院为一名摔伤者做完CT检查,发现伤者有重大内伤隐情,但此时已经找不到病人。为了挽救病人生命,他们马上展开一场救人接力,病人最终得到及时救治。

类似的故事,名人白岩松曾讲述过,当年他父亲出差,在一个火车站,被广播紧急找人,原来是知情医生追到火车站,才得以避免一次生命危险。发生在那个时代,此事不一定成新闻,成为今天的旧闻后,却显得特别有价值,温暖人心。

“失联伤者”有幸遭遇“暖医”事件,主治医生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们不找到他,他就可能有生命危险。”理所当然的动机,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成就一段佳话。不过,“失踪伤者”逃不脱“医网恢恢”,是现行医疗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吗?是救死扶伤职业精神的水到渠成吗?

笔者也曾遭遇过“暖医”。一次,岳母胆结石一夜折腾不得天亮,因她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是手术救命还是保守等待,有的医生束手无策,一家人没有主张,只得马上找关系。还没等到我们托人的招呼打到位,要找的医生已出现在病床边,他果断地说:“马上手术。此时不赌,可能没机会了。”就这样,岳母得以转危为安。

全家至今都感恩这名医生,但在频繁的求医中,感受更多的仍然是,并非必需的住院,不给选择的检查,少有节制的使用狠药,不明就里的服从医嘱,时时被快速增长的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解除病人病痛和家属忧愁,很难成为就医的直观感受。医院机制与医疗理念及手段,整体被市场力量所扭曲。医生个体的职业良心,施医过程的人性亮点,熟人或关系的关照,对于虚脱的医患共同体来说,不过是偶尔的慰藉。这就是笔者不甘于“失联伤者”遭遇“暖医”的理由。

对“暖医”,公众和潜在的“患者”理当点赞。同时,“失联病人”如果发生不测,或者各种当救不救,能否做到,要么职业不允许,要么道德不饶恕。只有从体制机制和人性伦理上解决了“医生必须是好人”、“医院必须是病人的希望”,患者遭遇“暖医”才能成为常态,而不是新闻。那么,“暖医”自然会换来“暖患”,医患关系就有可能冰释前嫌,相互结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循环圈”。(东湖评论、西岸时评用稿)

 

    新闻链接:http://tv.cntv.cn/video/C10420/7200024b8e7f4a13959c162194d9f537?vfm=bdvtx&bl=jp_video#frp=v.baidu.com/show_intr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