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失母儿童”感恩是缘木求鱼

(2015-08-10 12:49:10)
标签:

育儿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5-08/10/content_5464755.htm

近日媒体报道,湖南邵阳黄荆乡131个“失母儿童”触及到了网民们柔软的心窝。尽管失去了母爱,但这些孩子心底依然只有爱没有恨。不久前,由邵阳市关工委组织的一场感恩教育报告会在青山完小举行。“虽然妈妈没在你们身边,但是她们给了你生命。”在主讲老师的号召下,孩子们流着泪,对着天空,连续喊了5遍“妈妈我爱你”。

对于“失母”的孩子们,得到社会关注是一种幸运,教他们化解心中的恨,滋养心中的爱和感恩是一种进步。孩子们是不是由爱代替了恨,我们不得而知。但越爱就会越想。唯有母亲的归来,才能拯救孩子们失落的心,让孩子们心生感恩,才是顺理成章的事。

虽然母亲出走不仅是贫困,但贫困后面掩盖的是母亲们承受不了重荷而放弃责任,是每个破碎家庭差不多都有一个懒汉父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方水土流失了淳朴、勤劳、坚韧的乡风,是政府8000多万元的扶贫投入,事实上没有筑起百姓希望的信念。

“虽然妈妈没在你们身边,但她们给了你生命。”仿佛对已经懂得生命价值的人的开示,对像野草一样的孩子们来说,多少有点高大上。理没有什么不对,但对于获得人间关爱最差,接受正常教育最少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苛求。

启发孩子们的爱与恨,有两个例子值得一提:一是有个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每天给奶奶端水泡脚,耳濡目染,小儿子也学妈妈样,给妈妈端水泡脚。二是反映二战的电影《美丽人生》,父亲将残酷的战争与监狱生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演绎成游戏,作为对儿子的呵护与薰陶。前者是以善引善,后者是曲线的阳光教育。共同点是不强加,不苛求。

有妈才有家,妈在家就在。来自社会和他人的任何温暖与关怀,都代替不了母爱。能够把妈妈留住,或者让妈妈回来,这是孩子们最现实最基本的渴望。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经济扶贫。而教育孩子们感恩,可以预期的效果,除了感动社会,但愿能感化出走的妈妈,唤醒她们的母性。

笔者以为,比教育孩子们感恩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大人(包括爷爷奶奶)自立自强、尊重妇女、保护儿童、履行义务,为孩子们编织正常生长的生活。如果孩子们始终泡在苦水之中,你让他们感恩,哭喊“妈妈我爱你”,那无疑于缘木求鱼。(东湖评论、长江时评、四川在线、飞天评论用稿)

 

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150808/028167.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