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走读干部”给“最美村官”来颁奖
(2014-10-19 17:22:57)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日报:
长江网评:http://news.cjn.cn/cjsp/rd/201410/t2554278.htm
16日晚,2014年央视寻找最美村官颁奖典礼,一如近期类似典礼一样,给10名最美村官颁奖,均没有请出大腕或大官,改由村官们身边的平头百姓。除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的喻义,编导们或许有个良苦用心,把到央视出镜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底层群众。
不过,这改过来的方式还可以改回去,但不一定非要明星要员,倒是可以考虑请出村官们的顶头上司乡官、镇官或县官们,让他们来颁奖会如何?
中央近期不是查处了6000多名不安心基层工作的“走读干部”吗? 笔者突发奇想,并不是想出他们的洋相,也不是给编导出难题,而是觉得“最美村官”也可以为吏治困局破题,请各类“走读干部”来客串一把,他们说不定能“读”出点明堂。
其实,最美村官能够扎根乡村,造福村民,并非都是因为牢记宗旨、强化党性这样的抽象理由,也不是说这群人就只是块在村里工作的料,他们有的本来就在现代化都市过着白领生活,有的本来可以在体面的行业里睥睨乡下,有的原本也是把故乡当客居的地方,有的本来争取到了更大的人生平台,有的在外边已经有了相当实力的事业,但他们或许是为了父辈未竟的事业,或许是对乡亲们受苦看不下去,或许是激发出了价值释放的动力,或许是被乡亲们的善良淳朴所感动,各不相同的原因,让他们最终都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家。不敢说这里一定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归宿,但他们至少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融入了故土。
“走读干部”存在的问题,普遍是基层艰苦、事业发展空间小,更多的牵扯是父母妻小都在城里。但这种“村怨”并非铁板一块,不可改变。“走读干部”中难道就没有人眷念贫穷的故乡?没有人揣一技之长想借乡村舞台?没有人想多一种体验?没有人想换一种活法?只是他们长期生活在城里,被所谓主流的追求与选择,把心中的种种萌动给压抑住了,却在空对空的政治学习中,言不由衷地说不要忘本,要联系群众。
设想一下,在直播这场颁奖典礼的荧屏前,会有多少“走读干部”是观众?如果请他们来颁奖,这是多么好的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的机会。他们与其说在会议室里作出“脸红、出汗和流泪”的忏悔状,不如来这儿感同深受,来一场心灵对白,触发头脑中本来有的燃点。许多党员干部,特别是“走读干部”,十分需要这一桌富有乡土味的精神盛宴,其中总有一盘或几盘土菜会让你“开味”。
解决“走读干部”问题,严管密查不是“云南白药”。如果把“走读干部”和“最美村官”作这样的对接,让正能量在体制内形成循环,怎样选、选何人、如何用,是不是可以打开组织部门解决“走读干部”问题的新思路呢?
十个颁奖人中也有两个稍有例外,编导安排给姜驰、方月萍颁奖的均是他们开展工作最初的反对者,后来坚定的支持者。“最美村官”能够将比他们更普通的人感化、改变和提升,“走读干部”更有理由走进“最美村官”,让自己变为“最美”。
新闻链接:http://bb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