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优化“大礼堂教育”?

(2014-09-27 16:39:17)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一组“院士作报告学生睡觉”照片引发的热议持续升温,各路媒体相继披露“大礼堂教育”的若干细节:吴良镛院士自己选题,自己编写提纲,内容更多从研究生角度出发,站着演讲35分钟;听众是首都高校6000名研究生,其中北航机械学院研一赵同学说,全院240多人,一共才20多个名额,后来又被压缩。(918日《长江日报》、《中国青年报》)

精心准备的资深院士与逐级挑选的现场听众齐聚一堂,竟然落得老者没有受到尊重、思想精华被懈怠。这样的“大礼堂教育”仿佛一场失败的“优化组合”。我赞成不要把矛头指向学生和院士,也不主张死死扣住道德结,来点就事论事。

中青报刊登了吴院士的演讲的《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演讲主要从其生平出发,朴素务实地讲人生感悟,语重心长,不乏真知灼见。有人公开表明反感这样的演讲题,让我想起,一部分年轻人有一种“反励志”心理,主办方是否考虑了这种动向?

从这里切入,不妨要问:吴院士的演讲题是否提前预告到听众?每个研究生院的听众是否像北航机械学院一样经自愿报名确定?是否考虑到一个并非表演型的高龄院士在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礼堂演讲的效果?有否对大面积或局部一片“倒”现场的应对措施?吴院士第一个不长的演讲就遭遇听众瞌睡,总觉得不可思议。

真正的“优化组合”,绝不是“强强配”,双方或多方应有互需的引力、互补的能量、互动的渠道,一个工作团队是这样,一个教学体也是这样。把一名92岁院士的思想理念和人生经验视作一种稀缺资源毫不为过,为什么不可以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理念来组织听众?最在乎学生的自愿,是高校招生的一种本能,难道进了校门,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就不重要了?

切莫让“老”与“少”的符号蒙住了眼睛。前几日相继发生的公交“让座”之争,是一种老少“非优化组合”的偶发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引导“错峰”出行,进行公德教化。而化解“大礼堂教育”困局,除非化整为零,借鉴市场方式,尊重学生选择,是可行的途径。

我是本地“青山名家讲堂”的忠实听众,这个讲堂不乏京城的鸿儒巨匠,但没有选择华丽礼堂,而是在一所中学的阶梯教室,有些演讲者很受用讲台都被听众围住的氛围。该讲堂对社会开放,自愿听课,每场暴满,成了钢城人难得的“精神盛宴”。最近,我给组织者提一建议:针对每个可以预先知晓的演讲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听众预备好互动环节的“炮弹”,让来者不虚此行。

 

新闻链接: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409/t20140918_339176.html

 

             http://www.kaixian.tv/gd/2014/0918/950303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