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运动战”提供坚实的“阵地”
(2014-09-11 12:57:27)
标签:
时评 |
分类: 教育系列 |
我国将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9月3日《人民日报》)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抓住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无疑是抓住了重点。国家层面推动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示范区建设,意味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将进入“运动模式”,但不能因此忽视每个学校自身建设。实现教师交流轮岗的初衷,要从以下三方面建设好“阵地”:
淡化“名气”。多年解决不了“择校热”,关键是中小学校存在着事实上的“名校”,这样的名气不会自然消失,它要靠全国高考、地方中考和小考这样的指挥棒来调节,虽然均衡发展后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但达到均衡之前,主要靠改进教育生源选择方式来化解这个问题。淡化了学校的名气,自然降低了教师流动的门槛。
积蓄“地气”。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旧城改造快速推进,许多地方“先盖楼,后兴学”弊端显现。当前,边远地区的学校、新建小区学校应是政府关注和投资的重点。一个地方,好的中小学校布局,就是一方教育最好的地气。一所学校的地气,既要靠硬件和环境的改善,更要靠软件优化来积累底气。
增长“骨气”。鉴于教育具有积淀性、传承性、持续性的特点,教师的流动性并不是越大越好,在落实交流指标的同时,每个学校应该有个优秀骨干保留的底线,应该有自己的教学品牌,具备核心竞争力,就能挺直腰杆面向社会,这样的学校,既是老师成就事业的舞台,也是吸引并留住生源的资本。
“师资不均衡,教育均衡就是一句空话”。但光打教师交流的“运动战”,不一定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固本之道。在广阔的农村,可以考虑立足于中学相对集中、小学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追求绝对平均,培育出教育“生态林”,让每个学校都成为优秀的个体,才能满足家门口都有最合适学校这样的需求,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了均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也就不成问题了。
新闻线索:http://www.kaixian.tv/gd/2014/0903/898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