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休官员去哪儿了?

(2014-02-18 09:08:40)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系列
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披露一对老年人带着孙子闯红灯,鉴于老年人无视各种规则的现象,提出“不妨让老年人再社会化”。受其启发,我觉得,在老年群体中,退休官员更应该再社会化。

退休官员的文化水平、人生经历和物质基础,决定了他们比一般老年人拥有相对幸福的晚年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退休官员更容易脱离社会,离群索居,过早出现人生低潮。

你到公共广场去,在那儿跳舞娱乐的,很少有退休官员;你到社区活动室去,在那儿参加活动的,很少有退休官员;你到街头巷尾去,在那儿下棋聊天的,很少有退休官员。笔者曾经在一所基层老年人大学了解到,在那号称五六百人的学员中,竟然只能找到两三名当地退休的官员。在一个大型群众合唱团队中,能够参加进来的退休官员也屈指可数。

“退休官员去哪儿了?”高层的,或许去了大学,或许去了名企;基层的,大都在官方主办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里,在由退休领导领衔的各种老年社团里,在与官方关系紧密的各退休干部支部活动中。近几年,尽管在大力推进退休官员管理与活动社会化,努力实行“四就近”服务,但仍然没有改变老年群体中的官民分流的现状。

于是,在退休官员中,有些远离工作单位的,很难找到自己的归宿;有些高龄或者身体不便的,就很难感受到如鱼得水的社区温暖;有的官衔较高的即使很想亲民的,也很难闻到人间烟火;甚至有的退休官员与民争利,用“余热”灼伤社会肌体。

曾经有过这样的桥段,有位官员父亲退休后,家里子女们定期组织家庭会议,让父亲定期作例行讲话;家里采购商品后的发票,一律由这位父亲履行签字“报销”手续。其实这个笑话真实地说明有些官员退体后首先要“家庭化”,回归家庭角色,还原普通人的本色,学会普通人的生活能力,如坐公交、购物等等,把这当作许多官员退休后的必修课,并非矫情。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退休官员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晚年生活的硬件基础,如官员才拥有的活动中心等;主观上因为退休官员的主体人群,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不自觉地延续着在职时的官民之别。他们曾经被人超常尊重,现在却要学会尊重别人。

当前社会不公,在老年群体中也有反应,有个退休后的老领导告诉我,他其实很想与社区老人一起打打牌、聊聊天,但坐在一起,就有社会老人指责“你们当官的如何如何?”在退休官员中,参与社会化活动的男性比女性比例高,又折射出主导官场的男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存有更大的观念障碍。从某种意义来说,退休官员比普通老人的再社会化更显必要。

当年甘祖昌解甲归田做农民,如今杨善洲封山育林当园丁,他们老有所为是自己的选择,也是百姓之福。其实,退休官员的主体真正回归社会,融入百姓,重新调整生活节奏,校准新的生活目标,成为退休生活的修身之要,将是未来老龄社会一个值得期待的市民生态,这比出几个退休官员的先进典型更重要。

 

文章索引:http://www.nhaidu.com/news/04/n-32530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