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有缘邂后的人姓什么吗?
(2013-07-04 11:03: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生活系列 |
我经常为这样一类事自责,在一些场合与人相遇,貌似彬彬有礼的我,总是礼问对方:“你贵姓?”可是不到一分钟,我就将别人姓什么给忘记了,以至于在后面的交流中,很不好意思开口,只好悄悄问第三者,“刚才那位先生姓什么”。
今天早上(4月底的一天)就是这样,接我的司机早早将车停在预约地点,我拉开前车门,照例问:“师傅贵姓?”可是,下午我再次上车返回时,却喊不出是何姓师傅了。这样的事经常重复,我也经常惭愧。
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到今天的论坛上,一个儒学大德在教诲我们一些人生大道时,也似乎针对我的这个瑕疵,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来自台湾的蔡礼旭老师,他今天为我们分享的是《幸福人生》,四个小时的演讲,充满着幸福的暖流,整个会场弥漫着爱的氛围。但我同时关注了他的几个细节:他说在温州讲学时,接待他的人姓陈、田、范等,他当时即兴说,这几个姓氏都是舜的子孙,所以,他们都是孝的子孙。我不知道他是何时到温州讲学的,至少他现在在武汉这个城市,还记得在温州邂后的学传统文化的朋友,当事人如果知道,一定会有无比温暖的感觉。
他又讲到,昨天,自己刚从天河机场赶到城区来时,是一位博士接待的他,令他感动,因为博士也参与到这次论坛的义工了。他进到宾馆,接待他的是一位姓范的女服务员,蔡老师十分庆幸的说,我来汉碰到的第一个服务员,竟然是范公(仲淹)的后代,我好荣幸啊。
这也许是花絮吧,但整个报告中,蔡老师也给了我们深层次的答案。他在讲古圣先贤时,讲到了湖北的屈原,讲到了秦王朝出现暴政里,是楚国人喊出了“楚虽三户,灭秦必楚”,每一件历史典故,他都是信手拈来,现场观众并不会觉得他是在讨好湖北人,而是帮助我们湖北人重温自己的历史,提升我们的自信,会场自发响起一阵阵掌声。
这还不算,他的几个提问,都紧紧地扣动人的内心,“现场的学员,有谁有信心这一辈子不得癌症?”“在现场的夫妻,有谁有信心一辈子不离婚?”“在这里的老板,有谁有信心让自己的员工不生气?”
我理解,他不是在讲课,是在谈心;他不是在说教,是在说人。他始终把听众当自己交心的亲人。许多道理娓娓道来,不徐不疾。这是一种“范爱众”,是心里有别人,按现在的话来说,“以人为本”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里。
回到记人姓名上来。我们平常没有用心地记住别人的姓名,有时甚至模糊了曾经相识之人的相貌,都可能给别人以伤害。这样的感受,不需要换位思考。当我们年轻时,当我们比现在更草根时,我们也曾反复是别人周围的“无名氏”。类似的事在官场更是多如牛毛。曾经有个年轻朋友在一级党委办公室任职四五年,但当任的党委书记在一次公开场合里,竟然不认识他是谁,办公室至多也只十多个人,这让我的这位年轻朋友在同事面前很失面子,自尊也遭受打击。
人民大学学者周濂有篇《大学校园中的“无名氏”》,说的就是大学四年,许多大学生在老师那儿获得“无名氏”待遇,产生无以名状的失落。有一个研一的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他因故缺课,一周后当他进入教室时,老师递给他一页纸,说:“你上周没来,这是给你留的课程讲义。”这个孩子说,研一这一年里,这是他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无名氏”。
怎样不让自己曾经的不爽和郁闷在别人心里重演,这个别人也许是有缘邂后而不一定再见的,也许是“朝夕相处”而不一定能够对等交流的。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起码被人记住姓名,这,正是我这篇随笔的用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