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程序不公判分有误的古代面试

(2013-04-28 20:39:36)
分类: 视读系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夫子喟些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摘自《论语·先进篇第26章》)

这个“小品剧”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时,与学生们的一次聊天。孔子让侍坐的学生谈各自的志向,最终以否定子路,肯定曾点,来展示孔子此时此刻的主张和选择。
有人说,先后发言的四个学生,从子路开始,一个个的志向,由远而近,逐渐接近孔子的要求。按照这个曲线,子路无疑是离老师的要求最有距离的,所以,孔子听了后笑了笑。
孔子问大家的志向,如同如今的面试,一个题目,考生之间也不回避。孔子对首先答题的子路没作肯定,只是笑了笑,与老师朝夕相处的学生,哪能不知道老师的意图呢。正是这个原因,后面回答的学生,都一个个比“矮”。冉求只想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家,并且只能解决富足之事,礼乐之事,只好等老师去做。他不仅比子路低调,还奉承了老师。公西华顺杆向下滑,说自己只能做一个盟会活动的小司仪。见孔子还没有明确态度,曾皙更“低调”,干脆不谈政事,只想带着一群人去春游。令所有观看这个“小品剧”的观众意外的是,孔子赞叹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啊!”
这一次老师面试学生,我不知道,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是不是已经不在世了,如果在他场,他将作何回答。或者号称最聪明的子贡在场,又将会作何回答。反正曾皙的回答,作为一个学生,在那个需要知识分子入世为官的时代,竟然想到的是“春游”,并且得到老师公开的肯定,我是不太理解的,也可以说是不赞成的。
得到孔子肯定的曾皙,也不理解孔子为何反对子路的主张。说明孔子一生被无数人“不知”,是不是也有他自己的什么原因。如果是我来给他们作出评价,我会说:“子路有积极的入世姿态,只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需要考虑;曾皙对功名比较淡泊,但缺乏时代的担当精神。”至于有人分析孔子对子路发言没有礼让,这是不是太迂腐了。跟了孔子一辈子的子路,鞍前马后最辛苦,难道孔子不能宽容?那“恕”又当作何讲?所以,主张中庸的孔子,对子路的全盘否定,和对曾皙的全盘肯定,当然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曾皙究竟是个什么特点的学生,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大学》作者曾参是曾点的儿子。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学生。但从剧情看,我觉得他具有一种察颜观色、随机应变的能力。至少当时是这样。他最后一个作出那样的发言,并不证明是他最本质的想法,他是一边弹瑟,一边观察其它同学作答,一边看老师的反应,所以,具有察颜观色和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肯定能够说出老师最喜欢的答案。
孔子作为教育家,理应轻易洞悉其中的奥妙。为什么孔子没有呢?
我以为,这与孔子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当时他的心境有关。正如孔子开始所说,我年纪大了,已经没有人用我了。一个立志从政改造社会的人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了暮年,自然有一种无奈和淡然处之的态度了。何况,孔子年轻时,曾经接受过老子的教诲,老子的避世主张,在孔子经历了人生诸多挫折后,一定会有深刻的感悟。孔子有这样超然的人生态度,我不足为奇,但是,他主张他的学生也取这种态度,我就不赞成了。
今年春节,yiqin回国几天,与我谈到类似问题,其中他劝我对官场琐事,对已经进入下半场的人生得失,不要像以往那样在意了,要淡定些,他嘱咐我,该要讲究一下自己的生活质量了。当时,我对二十多岁的yiqin能够以如此成熟的心态提醒作为父亲的我,深感欣慰。但是,他对我的提醒,反而让我有一种担心,在他回到所在国家后,我马上在电话上提醒他说,你作为年轻人,刚大学毕业,可不能对任何事开口闭口淡定啊超然啊,年轻人就应该是充满理想努力进取,你还没有资格谈定,而且你不在那个人生季节。当下的你,应该绽放,应该热烈,应该实干。
所以,一个学生学成后,不是想着如何报效国家和社会,实现学习的价值,而是想着像老庄一样逍遥自在,孔子对此简单而轻率地赞成,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我以为是极其不妥当的。何况这是一场程序不公正(至少是不规范)的面试,孔子只是借此抒发对整个社会、一个时代对自己终身追求的“不知”的一种压抑不住的愠怒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年轻时的孔子也如曾皙所说的一样,没有当圣人的理想,没有恢复周礼的追求,他也许没会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的气。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一定没有智慧庄严的孔子,年轻时那种超人的情怀,是人生的精神维生素。突破孔子晚年与学生当时所处的时空,孔子认可曾皙的志向,只是他们真实人生的一个片断,或者一环,并非他们思想与精神的主流,只是他们疲惫政治人生的一声叹息。如果从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积极面去理解,我们不妨去读《老子》和《庄子》,而不是《论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