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诚勿扰》“爆灯” 是绿灯也是红灯

(2012-12-06 07:17:14)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系列
观众热捧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最近新增一个女嘉宾“爆灯”环节,当女嘉宾遇到特别心仪的男生,可打破常规,以“爆灯”方式主动表达爱意,争取优先权,这是对“男追女”传统模式的友好修正。“开爆”以来,已有几位女嘉宾受益,速成“牵手”。
不可否认,“爆灯”的偶然性与戏剧性,既增强了节目的刺激性,又给一见钟情的女嘉宾开了“绿灯”,是实现男女机会平等的有益尝试。但恕我直言,后来的爆灯,不乏抉择不够恰当者。个别女嘉宾连续数次爆灯,也是不太靠谱的。长此以往,如脱僵之马的“爆灯”,有可能变成追爱之旅的“红灯”。
“爆灯”,容易让理性退避三舍,让冲动主导行动。神奇的感情转化,没有过虑器,没有缓冲带。非理性“爆灯”,还容易强人所难,于已尴尬。如果爆灯过多,说明群体性不够稳健,或者节目程序不够合理;如果一个人爆灯过多,这个人抑或不够成熟。
相反,那些教养深厚、内秀于心,对爱情坚守理性的女孩,不会轻易爆灯,尽管她们也有爆灯的权利。当然,她们若爆灯,也不一定成功。但我相信,那要么是意外,要么是经典。
官场上的毛遂自荐也算“爆灯”。有人说这是人才环境宽松,我要说这正是没能人尽其才所至,或者自我认知有偏差。官场如果尽靠毛遂自荐,那说明荐才系统是“摆设”。
目前,网络也频频“爆灯”,成为反腐“新宠”。陕西“表哥”、重庆“雷冠希”等,“爆灯”成功带给人们快感的同时,不能不正视正当渠道的“堰塞湖”或“梗阻”的存在。
同理,伴随而来的“网爆之误”,已经让人担心网络“爆灯”的持续正效应。即使是弹无虚发的网络“爆灯”,也要防止突破边界,产生误伤,避免引发社会性不安。
最近,《人民日报》撰文,要把网络反腐纳入法制化轨道,在肯定网络与民间反腐正向作用的前提下,一切在法制框架内解决问题,这应是治腐的根本之道。
舞台上“爆灯”太多,规则将会失去严肃性和可靠性。靠谱的“爆灯”,别人割爱成人之美也值得;离谱的“爆灯”,你会坏别人的好事,必遭人嗤之以鼻。如何“爆灯”,主持人与点评嘉宾在引导与规范上有很大空间。这方面,本来广受好评的孟非、乐嘉和黄涵,并没有多少准备。雕琢好这块“他山之石”,可供人生和官场借鉴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