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问政当追求卓越

(2012-08-01 08:37: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系列

    《武汉宣传》第13期社论:http://news.timedg.com/2012-07/12/content_11077489.htm
    6月26日,武汉市今年首场电视问政拉开序幕。当副市长秦军的开场陈述准确把握30秒,赢得主持人尹晨芳赞许时,你会更加认同这是一场严肃的考试。不同的是,这里仿佛不像学校那样监考与被考阵线分明。已经进行的五场电视问政,把主持人、被问政官员、现场评论员、特邀市民的表现全面呈现给观众,为我们评鉴电视问政提供了蓝本。          
    电视问政,关键在问。囿于现行设计,目前问政主要以主持人为主。在使命和压力面前,主持人尹晨芳表现出彩,市民也期待最多,她成了“代问制”最重要的角色。根据百姓问政的理念,建议:一是对“问”的设计要调整。不要问政千钧系主持人于一身,要像第三场,让市民主导提问话筒。象第四场,让评论员与市民代表“联手连问”;二是现场参与的市民不宜主打“笑脸”和“哭脸”唱哑剧,变为以问为主。首场问政仅有的一两次观众发言,号称海选的观众团,举手渺渺,且发言平平,似跌眼界。若实现了市民直接问政,现场踊跃问政,主持人方可回归一种驾驭全局和画龙点睛的使命。
    围绕“问”,要着重于5个问题的解决:
    要敢于面对。有些特邀观众发言语无伦次,主会场常“全笑”,而分会场易“全哭”,背后固然有观众要敢于直接面对官员与媒体的问题,但主要是被问政官员,要敢于面对主持人的发问,评论员的点评,观众的质询,根本的是要敢于面对问题。一是靠平时扎实的工作基础,二是在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消毒餐具”和“信封”启发我们,问政方要敢于“奉献”,被问政方要善于“接纳”。
    要乐于表达。首场问政不犀利,这是观众共识。举牌表达,欲“哭”欲“笑”,犹豫不决。与其说态度暧昧,不如说缺乏议政问政的素养。客观上,主持人不宜过多地引导观众鼓掌,这样会影响观众自由表达。同时,主持人要慎说“我听懂了。”很多问题,因为你说听懂了,观众不一定能听懂。对违法建设东湖别墅群,算是群众听懂了的问政。我乐意更多地看到,观众自发鼓掌,进而感染主持人的情境。
    要善于分析。赵振宇教授已经成了江城观众寄予厚望的人物,今年联袂其他专家出镜,既有名人气场,也有专业见解,又有理性思考。但首场点评太温和,使得阮成发书记事后去“顶腰”。评论员有责任推出观众感兴趣的“话题”,更有责任拔云见日,点石成金。 “三无”搅绊站,赵教授层层剥茧,对城建委王立主任“联珠炮轰”的六问,逼出了官员的道歉,观众大饱耳福。
    要勇于明断。问是方式,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在现行问政设计下,要求主持人有比较丰富的见解,更要有勇气坚持已见。比这更重要,是官员面对问政,要做到不绕弯子,不打太极。第一场问政,板子三次找不到“屁股”,除了职责不清,我们难觅现场官员具有明断和担责的勇气。不明断,一是职责不清,二是情况不明,三是利害相关。为了过关,只好高谈阔论,毫言壮语,隔靴搔痒。
    要精于治本。既然能马上就办,为何等到问政?许多画面何以似曾相识?这说明问政还缺乏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汉口火车站“黑的”打人,问政当夜捉拿嫌犯,反证治安管理机制在平时的失效。面对问题,官员多是“注意安全”的骈文式回应,少见“梯子不用请横着放”的个性表达,少有刮骨疗伤的真功夫。城管局花天价处理违倒垃圾,专家盯住的不仅是垃圾本身,而且包括清运垃圾费用的合法性。
    办好武汉的“电视问政”,江苏卫视节目《非诚勿扰》不仅字面意义可资借鉴,节目理念与构架也可作他山之石。监考与被考其实很清楚,政府就是场上“男嘉宾”,被问政者表现好,就有佳丽牵手让你“荣归”;表现欠佳,就应该“败退”,接受批评与忠告。
    在一个直播舞台,我们理解主持人需要控场,官员需要慎言,评论员需要树立一个公正理性的形象,还不习惯行使民主权利的市民在聚光灯下和高官面前的拘谨。但是,一个旨在推动武汉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电视节目,作为已经成为中央和外界观察武汉的一个窗口,就不能停留在过得去的水平上。《中国之声》建议武汉“电视问政”将来面向全国直播,这既是一次影响扩张,也是一次外力加压,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上,避免重复“荆楚开花,异地结果”的品牌故事。
    电视问政,武汉主动骑上了虎背,再一次体现了“敢为人先”。随着问政的深入,市民问政的自觉,我们要克服叶公好龙、骑虎难下的心态,努力打造精品。百姓问政,可以一问引来多问,官员也可以反问,任何人都应该自问。好的问政,应该是对话式沟通。问政于官员,当然可以问计于市民,问理于专家。通过问政,解决庸政、克服懒政、杜绝苛政。问政从“不信”开始,进而政府努力创造“自信”,促进“他信”,形成“互信”和“共信”。
    从实际效果和长远打算追求电视问政的卓越,应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的作为。

 

                       武宣时评栏目  电视问政当追求卓越(刊文版)


    今年武汉的电视问政,主体上持续了“代问制”,建议向百姓“直问制”调整,改变“笑脸”和“哭脸”的哑剧方式。电视问政,关键在问。围绕“问”,要着重于5个问题的解决:
    要敢于面对。被问政官员要敢于面对主持人的发问,评论员的点评,观众的质询,根本的是要敢于面对问题。一是靠平时扎实的工作基础,二是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消毒餐具”和“信封”启发我们,问政方要敢于“奉献”,被问政方要善于“接纳”。
    要乐于表达。首场问政不犀利,这是观众共识。举牌表达,欲“哭”欲“笑”,犹豫不决。与其说态度暧昧,不如说缺乏议政问政的素养。场上,主持人不宜过多地引导观众鼓掌,这样会影响自由表达。同时,我们乐意更多地看到,观众自发鼓掌,进而感染主持人的情境。
    要善于分析。赵振宇教授已经成了江城观众寄予厚望的人物,今年联袂其他专家出镜,既有名人气场,也有专业见解,又有理性思考。评论员有责任推出观众感兴趣的“话题”,更有责任拨云见日,点石成金。“三无”搅绊站,赵教授层层剥茧,“联珠炮轰”的六问,逼出了官员的道歉,观众大饱耳福。
    要勇于明断。在现行问政设计下,要求主持人有比较丰富的见解,更要有勇气坚持已见。比这更重要,是官员面对问政,要做到不绕弯子,不打太极。第一场问政,板子三次找不到“屁股”,除了职责不清,就是官员没有明断勇气。不明断,一是职责不清,二是情况不明,三是利害相关。为了过关,只好高谈阔论,豪言壮语,隔靴搔痒。
    要精于治本。既然能马上就办,为何等到问政?许多画面何以似曾相识?这说明问政还缺乏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汉口火车站“黑的”打人,问政当夜捉拿嫌犯,反证治安管理机制在平时的失效。面对城管局拟花天价处理违倒垃圾,专家盯住的不仅是垃圾本身,而且包括清运垃圾费用的合法性。
    对武汉的“电视问政”,《中国之声》不仅给予充分肯定,还建议面向全国直播,这既是扩张影响,又是外力加压。武汉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上,避免重复“荆楚开花,异地结果”的品牌故事。
    电视问政,武汉主动骑上了虎背,再一次体现了“敢为人先”。通过问政,解决庸政、克服懒政、杜绝苛政。问政从百姓“不信”开始,进而政府努力创造“自信”,促进“他信”,形成“互信”和“共信”,以卓越的问政,问出武汉“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