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序幕时,就想到如何落幕
(2012-05-04 18:03: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日报网址: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05/07/content_5000752.htm
武汉海选“布衣参事”渐入佳境之时,媒体热议的武大职评“打人闹剧”尚未落下帷幕。同城的新闻更容易产生联想:今天的职评困局,当年也曾经风光过。此时的聘竞参事,明天会不会变为已成鸡肋的职评呢?
尽管这是不可完全类比的两件事,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竞聘参事之所以受好评,一是社会化,二是权威性,三是公开度。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的传统。从进入面试的9人看,“接地气”是没什么问题了。照这个思路走下去,这一场“选秀”不会逊色于公务员考录和领导干部招考。
当然,参选参事,在思想压力上无法与参加职评的老师相比。当不了参事可能无关尊严与生计,而晋升不了职称,可算是老师的终身憾事。这正是职称附加值超重之弊。
如果评委会不只是限于武大校内,如果评委本身具有过硬的人格和信誉,如果被否决的评审也能做到完全公开,这起打人事件不一定会发生。我存疑的是,如果武汉海选参事并非“一次性游戏”,现在深得民心的选聘做法能否不变形?“等你长大了,你就成了我”,这样的流行歌词能否不应验?
我们设想最终三名优秀人选到职参事,他们能否起到其它36位“正宗参事”不一样的作用,这是我的存疑之二。布衣参事“与其它参事一样待遇”,这句话对于当事人权利保障应该是一个利好,但对于他们能否履好职却未必。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当选某重要会议“网民代表”,会议上倒是受到了比正式代表还多的关注和尊重,但开会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学着正式代表一样表达,平时一些想说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他感叹:“荣幸地当了代表,痛苦于不太好代表。”看来,接地气不一定能通天线。
怎样避免开花不果,或者种瓜得豆,对布衣参事,一是不宜包装成“专业化”,二是不让其陷入“体制化”,三是不能满足于“形式化”。让他们保持那种草根的原生态,宁可做有点野性的自己。
在百姓看来,参事绝不亚于“专家”和“教授”。经过职评出来的专家教授,常常跌人眼界。但愿以新方式选聘出来的“参事”,能以自己特有的参政议政作为,区别于有些声名狼藉的专家教授。
“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叮嘱人们病啊死啊,从生活常理来看也许犯忌,但作为一个社会话题,却是必要的。不论对竞聘者还是参事部门,竞聘成功只是序幕,我们期待的是“布衣参事”代表市民的建言能够保持常态,保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