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探源 |
湖北日报网址: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20423/hbrb1717566.html
曾经映红神州的《泰坦尼克号》,一袭3D华丽外衣,再次向我们驶来,观众期待如约而至。二月份,法国黑白默片《艺术家》以“无声胜有声”的鲜明姿态,摘得每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
虽然“3D豪轮”会搅翻中国电影江湖,但我还是把艺术至上而非技术至上的作品放在优先推崇的心理位置。
尽管暂时看不到《艺术家》,但我已经看过同样风格取向,刚获得香港金像奖的《桃姐》。作为反映香港社会的电影,它朴实平淡地叙述着一对主仆人物彼此关爱的故事,诠释爱的真谛。它获得大陆市场和观众的空前认同,不靠我们预期的巧妙故事冲突、惯常的爱情与暴力噱头。恰恰相反,当观众以为桃姐侍候罗杰一家60年,似乎该有与罗杰父亲的暧昧往事,以为养老院美女主任与大腕罗杰的邂逅,本该生发出点浪漫情事,可是每到这个时候,导演总是“不近情理”的嘎然而止。
无独有偶,青年京剧女老生王佩瑜巡演“瑜音绕梁”一路走红,并不是依赖改革和创新,也不是现代的舞美和声光电技术,而是靠“低碳”的舞台风格,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一个人说唱,六七个人的乐队,舞台上,一桌一凳,一个唱词显示屏幕,甚至没有什么特别的聚光灯。王佩瑜本人素面朝天,演唱的是《十八张半》传统剧目。她的优美行腔和儒雅神韵,让人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的感觉。
这些都是艺术本身的力量,是艺术呈现的文化价值魅力。真正的艺术或者价值,不否认与它的表现形式与技术手段有关,但与过度附着技术却不一定成正比。锦上添花与画蛇添足有时仅一步之遥。
浓妆的《泰坦尼克号》再次登场中国,依我看,醉翁之意是冲着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选择百年时点再现悲剧,更多是商业价值的考量。真正沉淀于心、共鸣于脑的,仍然是那场悲剧中的凄美爱情与人伦善恶。
走笔至此,看到又一消息,即将上映的“中山舰影片”,将引入震动、吹风、触觉和味觉的4D技术,超强的效果肯定会刺激观众的生理感触。但我存疑,它会不会消蚀重大历史的厚重。而3D《泰坦尼克号》,会不会弱化对悲剧记忆的尊重,忽视悲剧孕育的净化心灵的神圣。至于北大校长喊出“教室清雅宁静,食堂饭菜可口”来招揽生源,名校也舍本求末而哗众取宠,让你对它保持以往的仰视都难。
奢侈的包装,美丽的花絮,并不是生命的必需品。王佩瑜提倡“贫困戏剧”,看中的是它能接地气的优势。越简单越依赖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反而简单。过分依赖特效技术,追求视听音色,人的内心体验和大脑思考力会不会退化,这决非杞人忧天。是走向技术的极致,还是忠诚于艺术和价值,这不仅对艺术作品,也是对任何事业和任何工作一个负责任的追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