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哲思系列 |
在国内当前环境下,“就业”与“大业”,恐怕很少人会将二者能自觉地联系起来。
昨天,我与在国外即将大四毕业的儿子聊到他是不是坚持大学毕业先工作的事,他还是想尊重自己内心的价值选择,有的人喜欢搞研究做学问,有的人喜欢做实事,做自己从小就向往的事。在他所在的群体,与他一样想法的同学不在少数,这与国内同龄人不一样。他还是认为,在自己没有基本准确的职业方向时就读研,难免会有盲目性。我关切地问他现在择业有没有一个谱,他说很多公司还没有来学校,他们大四的课程很紧张,但他会兼顾好。其实,作为工科生,他们的选择还是很多的,正因为选择多,所以不会急于定下来,因为已经不年轻,似乎他不需要遵从国内的“先就业再择业”的经验。我笑称:“我们年轻时比你们省心,一切听从党安排。”他妈alan在旁边附和:“年轻时我本没想着要当老师,但历史机遇给了这个职业,一辈子做过来也不错啊。”
Alan问过儿子的生活起居,向他说起我们当父母的种种内疚,一是在外这多年,儿子从没有在附近国家和地区去玩一玩,都大学毕业了,劝他别担心钱的事。他说现在学业有压力,到时再看看。二是随着美国乔布斯的去世,我们当父母的才知道即使在国内的许多年轻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无不装备的是“苹果”,而我们的儿子至今还用的是一个很普通的手机。我说,你是学这个专业的,你应该有部苹果手机才是,你买,我们有钱。我补充说:“乔布斯刚去世时,你说乔布斯影响了你们这一代人,我当时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这个人物不仅在你们年轻人中间,而是在人类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你没有用他的产品,是不是对不起他的影响啊?”
儿子的答复出乎我意料,却令人欣慰。他说:“没用苹果产品,不代表我们拒绝了世界潮流和高新科技。我虽然没有用苹果,但我可能比用苹果的人更了解苹果,更认识乔布斯。”他的这个观点触动了我近期“苹果扫盲”和“初识乔布斯”的一个理念,那就是在对乔布斯和苹果的认知几乎空白的情况下,我接受约稿写了篇《“啃”苹果不如“品”乔布斯》文章。我心想,儿子不就是没有啃上“苹果”却已经品尝了苹果精神和它内核“乔布斯”的味道么?
儿子自然把当年乔布斯与盖茨一样放弃学业提起,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读完大学就追求自己的理想去了,他也不是像我们国内所提的,一定要自己创业,他开始也是打工,最后当上CEO,他的价值就是用自己的完美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影响这类产品所在的行业。他也不是像我们平时说的按照“顾客就是上帝”那样去设计制造与经营,他是自己制造出的东西,想办法让人们接受,也就是说他引领消费潮流与趋势,就像成功的营销是让渔民穿上鞋子,让和尚使用梳子。我说,有这种作为的就只能是乔布斯这样的人了。
儿子告诉我,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有条件的话最好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成就一番事业,他不赞成国内花多少钱培养“乔布斯”的做法,说乔布斯是不可复制的。
这番关于就业创业和择业的交谈,让我翻开了手头上的一本书,书中讲述关于“工作与大业”的关系,其中有很多心理学家容格的观点,我就边摘边议:
把工作称为“职业”,这个词的愿意是“被抓住,被占有”,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工作,不如说是工作选择了我们,多数人的职业是命运使然,并非单纯的机缘巧合。工作是天意的感召,而命运让我们回应这种感召。工作也爱着我们,激励和安慰我们,让我们感到充实,就像我们的爱人一样,没有情感色彩的工作,必然不具备任何心灵成分。
我理解这段话,似乎很符合我们这一代人,你必须热爱工作,把我们与工作的结合看作天意,你的心灵才能得到安放。对于年轻人来说,你获得或者即将获得的工作,其重要性不亚于选择一个终身伴侣,慎重选择,选择了就要爱它,与它厮守。
还有一段,说的是公司经营策略:因为缺乏对心灵的了解,很多公司找不到自己的经营策略,只能模仿别家的做法。然而方法并不是一切。其它公司之所以成功,也许是因为他们懂得满足心灵的需求。光是从表面上抄袭别人的经营策略,有时候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认识到工作的感性价值。
这段话难道不是在讲“苹果”在说“乔布斯”如何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相处的吗?难道不蕴涵个人选择职业的根本价值取向吗?
容格解释“大业”是“与想象力有关的工作”,想象力是一种真实的思想方式,绝不会平白无故地构建出虚幻的念头;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试图捕捉对象的本质,用与内容相符合的意象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就是大业,也就是工作。简单地说:只要工作的内容符合我们的真实本性,就样的工作就称得上大业。
回到现实中来,想想《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它的本来意义与此是相吻合的。只是在我们的社会,大业和伟业,似乎是被权力和伟人垄断的,这与西方的“大业”外延有些偏离。
深层次的想象,不同于理性的抽象思维,也不同于纯粹的、了无根基的幻想。工作所激发出来的想象力,越符合我们身份与命运的意象,对心灵的影响也越大。工作是一种尝试,能唤醒我们最深处的本性。大部分人把相当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上,这不仅是为了谋生,更因为工作是心灵大业的核心内容,而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心灵的形成。
我相信,并不喜欢阅读的儿子一定没有看过我看的这本书,但他对工作对择业的看法很符合这段话描述的一种境界。如果他在国内,我不这样期待他苛求他。如果他在国外发展顺利,我希望他的未来职业与生活是这样一种状态。他如果能看到后面这些摘录,定会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