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赖宁失踪”应该发寻“魂”启示

(2011-08-13 09:09: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系列

近日,因环境整治,屹立山西太原东仓巷20年的赖宁烈士雕像无单位接收而被放置到偏僻山村。从公共视野中忽然消失后,难舍怀旧情结的居民在网上发帖寻“人”,或在现实中打听,自发寻找赖宁雕像。中新网811日)

赖宁是许多7080的榜样。1988313日,年仅14岁的赖宁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5月,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20多年后,赖宁雕像在一个省城无立足之地,不是一个地理空间问题,而是一个道德空间问题。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已经反思20多年前一个少年救火是不是科学理性,政府应不应该大肆宣传,但作为一个崇尚英雄的社会,我们不能否认赖宁舍身为公的历史事实,这正是当代社会日趋淡化却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人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把保卫祖国、维护公共利益放置脑后。见死不救,或不敢见义勇为,甚至救人遭致反诬屡见不鲜,思想空虚,拜金主义导致道德伦丧。在这样语境下,像赖宁一样的许多英模是退出还是留在历史舞台上,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时代的英雄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一种行为是一种精神向往。我们不能以现代眼光苛责他们。“文革”当年,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物质(两根电线杆)而献身,曾经被现代人贬损。若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审视,他的表现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亮色。我们不能因现在是消费社会就否定雷锋的节约品质,因现在是和平时代就否认为以往为国捐躯的英烈,因现在是娱乐至上就否认刘胡兰对敌斗争的正气。一个文明和包容的社会,更应该善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并成为精神偶像的赖宁们。家园,应该永远有赖宁的位置。

有人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有人让英雄雕像落寞,这种尴尬让人无语。网友为寻找赖宁雕像与其说是在网上发寻“人”启示,不如说是在寻找这个社会的灵魂和人们的信仰。

 

新闻线索: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8/11/8345220_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