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热干面应该怎样“华丽转身”?
(2010-03-31 22:31:52)分类: 生活系列 |
周日接待南京来的一行朋友。吃完晚饭,招呼说次日早上请他们到酒店以外的风味店品赏武汉著名小吃热干面。一位南京朋友很快说:“是不是在早餐店买上一碗,然后边赶路边搅拌,边搅拌边吃的那种面啊?”我马上意识到这位朋友对武汉过早并不陌生。忙说:“是的,是的。”我解释:“那就是热干面啊。”
其实,我们是准备带客人到比较正规的户部巷或者首义园那样的地方过早,想尽地主之谊,显摆一下武汉特色。没想到引起外地朋友兴趣的不是这种小吃的独特风味,却是武汉人吃热干面的那种不太讲究的吃法。让他这么一说,我们多少有点挂不住面子。当然,人家还没有往下说,武汉人买碗面,不是在路边吃完将碗随手放在地上,就是吃到哪就把一次性的饭盒丢到哪。
这几天,媒体报道武汉成功主办“热干面论坛”。各类专家和代表围绕武汉的热干面谈标准、谈文化、谈创新、谈模式、谈品牌。有的说要像卖麦当劳一样卖热干面,有的说热干面也要擅长炒作,有的说要为武汉热干面申请省级“非遗”。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说的一段话挺有意思:“出租车上,电梯间里都飘着热干面的香味,武汉是一个飘着热干面香的城市。”他称这已经成了一种“武汉印象”。
可惜,这种印象在发达国家文明城市面前相形见绌。记得当年,在这个城市吃过15年热干面的儿子出国留学到新加坡,他在那里生活了三个月,接待前去探亲的他妈,就告诉她妈在新加坡不要边走路边吃零食,更不要在乘地铁和公交时吃东西,甚至提醒他妈妈不要在公交车上喝饮用水。回国后,我们一起外出过早,他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坐下来的吃的比较正规的店,要我们告别武汉人那种站着吃,走着扒的不雅。
武汉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本来十分缺乏名牌或品牌。有了什么像样的东西,负面的附加值总是如影相随,像乌云一样让它失去本来的光鲜。你说武大的樱花美吧,留给外地人的印象却是武汉人喜欢庸人自扰,今年又传一所樱花园带来武昌交通大堵。你说黄鹤楼算是武汉最有影响的名片景点吧,可那儿的服务态度和管理秩序却总让外地人不寒而栗,屡遭诟病。
这香味可口的热干面,如果真能开发或者炒作成受外地人都欢迎的方便食品,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它同时能带给人们一种文明卫生的吃法与健康高雅的氛围该多好。然而,我们的大学教授都满足于那种满街飘香热干面文化,很难相信热干面会有一个饮食习俗的“华丽转身”。还是美国人厉害,垃圾食品,文化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