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县立胜煤矿的火灾事故使28人被困,已经发现25名遇难,当搜救工作仍在进行时,以《国家煤监局副局长王树鹤肯定湘潭县救援工作有力》为题的新闻,这样评价抢险与善后:领导高度重视,反应非常迅速,措施非常有力,取得很好成效。
这篇由官方提供的新闻通稿,随即遭到众多网友的批驳和嘲讽。“太搞笑了,都死了25人了,还工作措施有力,取得很好成效。”事故处理小组不是对事故进行责任认定、寻找事故的原因,“而是一味地宣传成绩,让人愤慨和不能理解”。百度一下,类似评论已经很多。如:“矿难稿”变成了“表扬稿”。自夸矿难善后“很好”是残忍的。通稿先要通人情。等等。
不需多说,这与年前山东某小学体罚学生致冻死,校方“通稿”称小孩“死得很舒坦”一样颇具匠心。把惨事当作喜事办,无非是为了稀释责任,粉饰气氛,这见怪不怪了。30年前的渤海二号沉船事故,有人也曾想把丧事当喜事办,结果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被免职,主管石油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也被记大过处分。社会发展到今天,大概没人敢断言这篇表扬稿能阻止当地相关责任人受到追究的命运。
我对这则新闻的关注的兴趣还不止如此。当网民对“最牛矿难新闻”发出频频质疑时,湘潭县成立的新闻报道组张姓组长说:“这些话确实是领导说,我们记录下来的。”“我们真实地记录了现场的一些领导讲话,并没有歪曲事实。”报道组的坦诚和直白令人惊诧。
事故报道组是不是独立的的媒体我不清楚。政府部门组织新闻通稿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凡涉及新闻,那也要秉承新闻要客观真实的原则,报道组应该超脱于事件的利害各方之上。他们不仅要客观地记录当地政府应急抢险的措施与效果,包括上级领导的评价,更要客观报道这一重大事故的损失程、抢险情况和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属和群众的真实的情绪。
可惜,报道组发出的报道稿几乎无视矿难带来的惨痛结果。假使那位国家煤监局领导的确作了那样脱离实际或者褒奖不当的评价,报道组就没有考虑一下死者家属和群众的内心感受的责任吗?报道组不是不知道,新闻是要上级领导表达的真实,还是要新闻事实的真实?
在外界压力面前,报道组组长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落入俗套,自己堵枪眼,去掩护领导。这位组长良心未泯,不得以承认“这段文字感觉是有些不妥”,继而捅出这些表扬词“是领导说的”。这是不媚上的可贵还是自保的可悲呢?
很显然,如果按领导意志组成报道组,很难有媒体的独立意志。开始,他们赤裸裸的替领导说话。其中不乏存在“被通稿”的屈从。后来,他们索性替自己说话。他们就是不替也许无力替没有话语权的群众说话。在不满舆情的压力下,才触发了他们对遇难矿工及家属的恻隐之心和怜悯之情。
丁先明:“最牛矿难新闻稿”说明了什么?
截至1月7日,湖南省湘潭县立胜煤矿的火灾事故已经发现25名遇难矿工遗体。一篇由湘潭县官方提供的新闻通稿,用“领导高度重视,反应非常迅速;工作措施有力,取得很好成效”等来描述抢险工作,遭到众多网友的批驳和嘲讽,有网友称此新闻稿为“最牛矿难新闻稿”。(1月8日《都市快报》)
这种总结汇报工作成绩的写法,用在矿难上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有网友指出,“已经死了25人,还工作措施有力,取得很好成效。我们只想问问这些处理事故的人,成效在哪里?”把令人痛心的矿难报道写成“表扬稿”,怎能不引发人们的质疑和不满?
针对外界对通稿中“工作措施有力,取得很好成效”的不满,负责采写新闻稿的报道组组长感到冤枉:“我们真实记录了现场的一些领导讲话,并没有歪曲事实。”
组长说的或许是事实,但作为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新闻通稿,除了对领导的肯定、表扬之词外,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对矿难的救援情况、对矿难原因的调查分析、对死难矿工的同情和对其亲属的安抚。
出于信息公开以及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对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公众普遍关注的安全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政府部门组织新闻通稿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只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才能避免谣言的流传,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社会成本。但要达到这种效果,官方的新闻稿应该关注什么,是以人为本,理解群众的关切,把群众应知、未知、欲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出去,还是只说领导现场指挥,不提失职和责任,只说救援努力,不谈灾情损失,只说死者家属情绪稳定,不说他们失去亲人的悲痛,从中可以看出,官方心里急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涉及安全事故的新闻稿,绝不能成为政府自我表扬稿和遮丑稿,否则不仅难以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服,政府也会失去权威和公信力,不但招致公众的反感和质疑,甚至让谣言重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