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系列 |
今天早上,收到一张纸条——请我在博客里帮助发表一篇文章,以期让他的论题引起网络关注与讨论。我回复:“本博并不无多大影响力,流量有限,且坚持原创,谅没承托。”直到现在,开博三年多的我,没接受任何商业公司的“软文”征稿或发稿邀请,在我的QQ里,向我征这类稿件的编辑和业务员不少,凡聊到是这回事,我都婉言谢绝了。
我不是拒绝赚钱,也不想故作高尚。正规媒体从网上截稿用了,并寄来稿费,心里还是很滋润的。有博友胡诌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轻松进帐五六百,也是挺诱人的。但凡要我围绕资本家的业务与产品编写文稿,我就天然抵触。客观上,我觉得我不是善编故事的人,二是我不想改变博客的风格。也是当过学生的缘故,总不喜欢写命题文章,尤其是“题不对我”的命题文章,那份折磨记忆犹新。都到了这份年纪了,有了博客这个平台,“我手写我心”多少找到了真实的“博我”,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谁想受那“二茬罪”。我能能体会到后生们写自己不熟悉的作文,那份煎熬的痛苦,趋利避害,如今我有权利躲开。除非别人的约稿点到了我的穴位。
可是,有朋友总是不理解,质问:“现在谁不是冲钱啊?就你不食人间烟火。”这一问,反让我像做了错事的孩子。最近,看到钱学森给他的一个亲人写过一封信,其中的观点似乎是对我说。我想对我的朋友说,我没有信中说的那么淡定和高尚,但不否认有那种情愫。
这封信全文不过百字:“我很高兴听到您一家在当前高等院校纷纷搞‘创收’的环境中,竟能‘安贫乐道’,‘以不变应万变’,真我中国知识分子之本色也。让我对您和您一家表示敬意。”在这封写于1988年底的信里,钱老对外甥女一家在市场经济大潮袭来时,不跟风搞所谓的“创收”,专心搞业务,安贫乐道的做法表示了自己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真我中国知识分子之本色也”。
安贫乐道,是中国百姓自古以来称颂的美德。道就是主张、思想、学说。意思是安于贫困生活,以守道为乐。《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大概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的安贫乐道典型了。孔子的弟子颜回家境贫困,身居陋巷,缺吃少饮,别人看了很忧伤,而颜回却认认真真地读书,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之中。
我的生活环境当然不至于是当代颜回那样的档次,按现在的价值观也没有必要刻意清贫,主要是坚守自己一份思想的自由,享受一种表达的快感和写作的快乐,其次,才有“安贫乐道”的元素。别人在牌桌酒店里寻找快乐,我把博客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任思想驰骋,做思维的体操。如果有一定的读者和流量,甚至被一些人高看了博主、错录了文章,那都是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