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申论”为何又变身“策论”?

(2009-08-02 16:12:09)
标签:

策论

申论

论说文

湖北省

杂谈

这次湖北省公开考选215名厅级领导干部的笔试一结束,相关媒体就出现了一个似新实旧的专业词汇,这就是“策论”。参加考试的朋友告诉我,具体的卷面形式是给定材料,要考生写一篇论说文。我问:“你认为申论与策论是什么关系呢?”朋友说:“申论包括策论吧。因为这次考试没有要求专门归纳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两个部分。”我想,这个解释还是符合逻辑的。但要认识这个新的“策论”,还是得回顾一下年轻的“申论”和古老的“策论”。

9年前,公务员考试出现“申论”科目时,我才开始留意古代的“策论”。当时,有一个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但已经退休的老同志,因为小孩参加公务员考试,问我申论是什么?我曾勉强答复:申论大概相当于古代科举考试的策论吧。

后来我粗略了解了古代策论的历史面貌。策论作为一种选拔考试官吏的方法,是西汉初年的产物。文帝诏命召集王公大臣先举荐应试者,让被推荐者把自己的意见著之于篇”,加以密封,然后由皇帝亲自打开,亲自考查他们的见解是否恰当、透彻。如确有辅政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又被称为策试。文帝以后,直至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这种方法有所发展。策论实际上是皇帝或者说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对当时某一治国之策的考试形式。

与申论不同,从汉代到明清的策论命题都无背景材料,只有一个考题,明清两代的策论考题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策,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申论是国家人事部2000年以来,在改革公务员作文考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笔试科目, 它试图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申而论之(孔子语),根据所给材料引申出来,发出议论。 属于材料作文之列,是对考生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考察。申论一般有三个部分。概括部分是运用缩写和综述的文体归纳出主要问题。方案部分是运用说明文的文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议论部分是自拟标题运用议论文方式对自己的见解和方案予以论述。它是根据公务员政务的实际需要,适当借鉴了我国古代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方法。可见,“申论策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策论与申论当然有很多不同之处。如策论者没有明确的主体身份,一般把自己定位于一介臣民,向皇上或者朝廷提出自己对时政的意见与建议。而申论者一般有一个虚拟的公务员身份,2006年明显地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2004年假设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 引导考生定向思考问题,从公务员特定工作角度出发,完成领导交办的事项,写作主体虚拟身份的限定性是十分明确的。

今年湖北省招考厅级领导笔试试卷由中组部所属考试机构拟定,把沿用了9年的申论改为策论(笔者没有发现以前的招考领导干部笔试采取“策论”),一定是有慎重的考量。领导干部不同于普通公务员,当然不需要检验他们的缩写能力和说明文能力,这是其一;二是通过论说文体,本身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给定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需要运用不同文体进行同义反复,这是其二;新策论有别于古代策论,给定富有职业特色的材料,招考职位即是虚拟的主体身份,这也有别于普通考试作文,这是其三。预计,今后普通公务员招考将沿续申论模式进行全面考察,而领导干部的招考,将运用“策论”(策试)形式,重点考察职位所需的思想水平与领导素养,考察应试者面对问题的对策,对文字能力的考察应该是其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