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推荐制别成“淮北生枳”
(2009-07-23 14:31:56)
标签:
教育校长推荐名校北大淮北杂谈 |
分类: 教育系列 |
最近,北京大学接受杭州二中(名校)校长推荐本校一名化学成绩特别优异的高三女生,破格录取为北大新生,引出“中学校长推荐上大学行不行”的话题。据称,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表示,将在2010年北京等省份试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看起来,这是对2002年以来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行校长个人实名制推荐,让一项利校利民的好制度有了着实的基点。过去几年,凡属有资格保送重点高校的中学,每天高考“推良不推优”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中学和大学似乎达成默契,但这项制度的初衷却大打了折扣,实际上有关大学有苦难言。这一切可以承受或者不愿承受的后果,尽管都是中学校长领衔做的,但从制度层面来说,都按官方流行的“集体领导”给担当了。
是不是把这项制度套在校长脖子上就够了呢?显然不是。在目前招生法制还不完备,奖罚还不足以震慑“闯关者”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所有中学校长,即便名校长都是道德圣人。并且,在目前社会解决一方民生大事,仅指望“青天大老爷”,那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何况,眼下大学学术论文抄袭、高考作弊、民族成份造假、冒名顶替上大学接连曝光,在比较糟糕的教育生态环境下,中学校长推荐上大学将作为一项制度推行,广大民众神经不紧张思想不警觉才是怪事。一件没有公信力的事,我们是无法预期成功的。
相信推出这项制度的北大有能力制定出一个从理论上过得去的程序和方案,但再好的方案你必须在中国现实国情环境下运行。说得严重点,在高校靠推荐上大学这一链条中,每一环目前都有可能做假,仅靠校长恐怕难以承受之重。
三十年前,在农村时兴党组织推荐上“共大”(那时农村孩子除了当兵,唯一走出去的渠道就是推荐上“共大”),那个时候尽管极左,却没有左右那些比老百姓更会呼政治号召的基层干部们谋私利己的选择。现在市场经济的观念充斥官场、污染教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无视这些,校长推荐制无疑将与其它失败的改革一样自取其辱。
可资借鉴的新加坡,其重点高校和重点高中每年来中国许多城市和学校招生,大体上属于自主招生之类。这个华人国家,应该比其它欧美国家更熟知中国大陆的社情民意,也有更加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说它们每年招生所获个个都是优秀(本身两国对优秀的理解并不“同圆”),但总体上应该说达到了他们来华招生的初衷。他们有个重要原则,到每个城市和学校,不规定指标,有则多招,无宁可不招。他们虽然是多年定点招生,虽然与这些中学校长有着良好的合作和相互的诚信,虽然各个中学参加新方招生的中国学生都是由老师和校长推荐,但他们从来不“唯校长论”。他们靠的是一套严格的招生制度与流程。比如每到一座城市,招生前后除了与政府教育部门进行必要的联系协调,不接受任何接待,不开展与公务无关的任何活动,不改动事先拟定的任何程序。笔试完毕通过网络和传真发回国进行阅卷,在最短的时间公布各阶段的结果,整个实施过程让外人无可挑剔。
5年前,笔者关注过一位属于本市名校中学校长的亲侄女参加新方招生,由于新方严格按条件办事,虽然这名校长是他们多年合作的同行,但由于这名女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相对其它考生较弱,笔试这一道就遭淘汰,不留任何情面。去年,我的侄女有幸参加新方招生,来招生的正好是儿子在新方中学的老师和监护人,关系还不错,而且当时儿子正在家休假,家里有人希望他去与老师“通融通融”,我儿子说,我能做的只能是帮助堂妹如何备考,其它的你们就别勉强我了。
在欧美国家,也有很多学生升学依靠校长和学界名人推荐,那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法制理念社会诚信个人品质水到渠成的结果。在我国大陆,如北大招收这名有化学天赋的女生,也将不是特例。但这项制度急于在中国大陆全面推行,笔者担心它会“一放就滥”,成为一个“淮南生枳”的新版。
附记:今天加载了谭晶演唱的《黄鹤楼》歌曲,自己希望在烦恼和疲倦的时候,能够陶醉在这荆楚神韵的旋律之中,并与大家分享。在网上没有找到这曲歌的歌词,却找到另一首《黄鹤楼》歌词,也不错。辑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