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教训家长纵容孩子吗?
(2009-04-14 16:20:20)
标签:
青春做主奋斗淑女文化 |
分类: 视读系列 |
特写一:从英国回来的李霹雳,当她意外发现父母离异后,彻夜不归,至两代上人的牵挂而不顾。回到家里,直呼父母姓名,俨然老师呵斥学生一般,让其坐在自己对面。像法官审问犯人一样,要父母交待离婚的实情及各自的观点,姥姥也只能当旁听。
特写二:女孩钱小样没为什么大不了的事,竟然偷偷离家出走,搭上街头邂逅的方宇的顺风车,从银川一路来到北京,在汽车旅馆“同居”,上演了美女教训色狼的好戏。来北京后,为了躲避妈妈追来北京的管束,再次失踪,为了栖身,强行且擅自做起了方宇的“女朋友”。
特写三:令人感觉有内涵的赵青楚,在应聘一家律师事务所过程中,处处拒绝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善意的关照,悔不该自己不是个石头缝里磞出来的孙猴子,录取唯恐是与知名姥姥有关,做主任助理也怕是因为姥姥的背景。在孤居上海的妈妈乞求她回沪的努力面前,没有安慰,唯一的理由,就是自己愿意留在北京。
这就是《我的青春谁做主》上映央视两天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女孩形象:强势、任性、自我、极端,当然也有朝气、睿智、时尚和勇敢。也许剧情是欲擒故纵,相信编导会有办法在后面好生“收拾”这邦另类女孩,但据我的估计,在国际化和西化的浪潮下,该剧最终会告诉观众——孩子们的青春由孩子们自己做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别瞎操心,学会倾听,学会忍受,学会与孩子沟通,如此。
去年,家里两个80后大学生曾建议我看看他们喜欢的《奋斗》,我一直没看,他们很扫兴。这两天,我看了《奋斗》的姐妹篇《青春》,才体会到他们“劝降”我崇拜《奋斗》,其深义和企望不言而喻。而我刚刚看了《青春》的序幕,一种恐惧和担忧油然而生。
我可以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但我不能接受孩子以师长的口吻发号施令,哪怕他是从哈佛回来的。我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勇于走自己的路。但我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主张新的“六亲不认”,特别是母亲,哪怕她是自私的。我欣赏青楚那样的女大学生以实力和自信自立于社会,寻找自己的坐标,但我唯恐她过于张扬的锋芒刺破了呵护她也维护社会和谐的温情。
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正是该剧中的第三代人,他们不仅是该剧中的主角,其实也是每个类似家庭的主角,也是当今社会潜在的主角。我担心他们不能正面理解编导的意图,编导试图努力告诫人们,孩子们的青春该由他们做主。但编导是否代表了真实的多元的父辈和袓辈呢?至少,该剧的开始几集并没有完全做到。我自作多情地提醒编导,你是否在后面有效说服孩子们,年轻人必须尊重长辈,敬畏亲情,融入社会再改造社会,你们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你们不是生活在只有青春的真空之中。
至于80后或者90后这一代是不是应该以该剧的青春偶像为楷模,我不敢肯定。以我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虽然他也有国际化的教育,虽然他也有年轻人的主张,而且会有许多缺点,但一般不会在父母面前颐指气使,悴不及防的出走,目无一切的个人追求。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当面讨论对该剧的看法,他肯定会委婉于我们传统的软肋,我也会坦然接受,并不拒绝。因为,感觉不到父辈传统的新生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我主张,孩子绝不能满足于父母的安排,希望走出他们自己的青春之路。
《青春》在央视黄金时段的登场,恰巧是在媒体热炒某大学“淑女班”之后。在这场讨论中,主办方和支持方明显处于弱势,这主要吃亏于当前社会浊流既蒙住了观众的眼睛,也搅乱了我们可以理性的大脑。如果从正面理解培养淑女的初衷和本来意义,这口口声声要为自己的青春做主的一代,的确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国学礼仪,茶道女工,温良恭俭让,以柔克刚,秀外慧中,没有侵略性,这与很多人鼓吹的野蛮女、熟女和豪放女是有明显区别的。真正的淑女,永远是中国人值得自豪和呵护的珍品,永远是吸引西方人眼光的亮丽风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高贵的符号。